刘备为什么能够统帅那么多将领?

如题所述

文Sinopec淡然

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仁、义、礼、智、信”,而人们也常常以此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对于刘备的“窝窝囊囊”有深刻印象,说他虚伪,不喜欢他。但是,他手下确实有那么多的将领时刻听命与他,大家都又有些不解气!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才与将领会心甘情愿地追随着刘备,乐意为他效劳、卖命?

因为其一:刘备以“仁义”当先,这也是他人格中魅力的一点。其二:刘备有强大的气场,他有很好的声望。

孟子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声望好,气场强大的人自然就是“得道者”,他们能够获得众人的帮助也就顺理成章。有了良好的声望,你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纵使偶遇挫折,也会峰回路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虽说曹操也是一代枭雄,但是,他却笼络不住将才,为他听命。众所周知,曹操多疑,在三国鼎立的混乱战争年代里,留在一个处处多疑的人身边,没有了信任,你永远不会有安全感,永远都会有一种隔着心的感觉。

刘备待人真诚、重感情,这从他待吕布就能看出,如若是换成曹操的话,吕布早就死了好几回了。

曹操起兵的导火线是因为其父被杀,曹操为逃脱董卓的追杀遂而起兵,而且他很早就心怀改朝换代的野心。而刘备起兵的动机很单纯,可以说只为仁义而战。董卓乱朝纲,挟持天子导致天下诸侯汇集讨伐,当所有的诸侯都为争夺地盘与粮草而争执不休时,刘备却带领关羽与张飞在城门外大战吕布。

后来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了,袁术擅自称了帝,天子亲自下诏剿贼,曹操正愁没人应诏前来,刘备来应诏,这让曹操很是感到意外。

刘备再一次为正义而战。曹操说自己的名言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刘备反其道说“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仅仅是一句话,说法不同,便可以看到两人的内心,思虑可见一斑。

刘备的声望也是在一次次的正义之举中得到了声张与提升。

当时天下虽然是一个乱,但是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从内心中还是渴望着“仁义、信道德”,而刘备恰恰在这一点上,符合广大劳苦人民的理想。又加上刘备本身是皇家的血统,更加具有说服力、号召力。

一个纯正统的人,愿意行仁义,为天下劳苦的百姓们请命,倡导天下太平与安康,这样的理想很受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当然是很有前途的。

个人声望,是个人魅力的一方面,也是造就统驭力的关键。

由此看来,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他的声望名誉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声望名誉不仅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崇高的地位,它还可以给人带来众多的朋友和众人的仰慕与信任,使人更愿意追随着你并与你抱团合作。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你掌握的权力只能够在企业内部实施,它存在一个有效范围,但是个人魅力和气场却不同,它在企业内外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一个善于运用个人魅力和气场树立自己地位的领导者,他的地位往往是非常坚固的,因为个人魅力能够让他得到众人的拥护和爱戴。

正所谓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声望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无形的资产,而这个无形的资产远远要比实际财富重要。个人声望可以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员工的服从、社会的尊重,同时人们也可以凭借个人声望获得和维持领导地位。

如果你渴望自己能够服众,树立领导的威望,那么你的气场应该是一致的,内与外兼修,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上起表率作用,“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提升自己的气场,才有鼓励性和号召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如同孔子在《论语》中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这是五虎大将忠心耿耿的原因。

 

刘备识人善用,笼络豪杰。与关张桃源结义、收赵云、用法正,这些都是刘备笼络豪杰的有力证明。对徐庶以礼相待换徐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对诸葛亮三顾茅庐换诸葛亮一生供刘备所驱驰;对赵云惜才用才换赵云忠心耿耿;对魏延慧眼识珠换魏延镇守汉中。

刘备能屈能伸,意志过人。依靠袁绍受公孙瓒节制;依附曹操众谋臣想杀他;再投袁绍不成;投刘表遭蔡氏谋害;连东吴遭周瑜追杀;入西川也是一路艰险。可见若非他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能屈能伸的品性,刘备早已不在矣。

刘备志向远大,素以仁德。刘备飘零半身,从未想过放弃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这是很多人追随他的初衷。曹操七十万大军伐新野,刘备带着新野百姓投荆湘;入江东联姻吴国太和乔公都深喜刘备仁厚。

刘备义字当先,义薄云天。古之帝王者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刘备却是个例外,桃园结义的情谊让他成大业,却也让他葬送了霸业。汉寿亭侯关羽被东吴马忠所害,刘备几度气绝;张飞为报兄仇遭小将所杀,刘备顿时气闭。为了给两兄弟报仇,刘备不顾霸业,倾国之力伐吴,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死于白帝城。这份义气千古绝唱。

刘备手下大将确实对刘备忠心耿耿。夷陵之战刘备不听黄权所劝兵败白帝城,黄权无奈降曹。曹丕诓骗黄权“刘备已斩你全家”,黄权微微一笑“主公知我,不会做这样的事”。

国士待之,国士报之。三国灰飞烟灭,刘备亦黄土埋骨,但是这样一个枭雄却永远鲜活在历史里。

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接受反驳。如果觉得这个回答不错的话,麻烦左下角点个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