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女权主义到底在研究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在身边的人,常常展开男女大战。无疑是借着“女性”或“女权”的帽子来说别的事情。其实双方都是受害者,都忽略了第三方这个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的事物(文化、妇女保障体系等)。双方都是试图压榨对方的权利以补偿自己的损失。完全可以寻求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在控诉男性对女性的长久欺压的同时。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是要求女性的独立人格的构建,这种独立人格必须要求女性有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觉悟。不管是结婚还是不结婚,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都会面临其负面的一面。前者稳定安全但却不自由,后者辛苦劳累但却有自由。
现代社会的客观体制和环境,其实是足够使得女性独立生活的了。关键在于,女性是否有勇气去使用这些。我可不是在唆使女性不结婚,我只是想要表述,如果结婚会让你快乐,或者觉得结婚带给你的幸福比失望多,那么就好好享受婚姻生活,而去适应和承担那些失望。但是如果觉得“自我”是最重要的,那么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面对社会文化的流言蜚语,同时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毕竟,从内部改造远比寄希望于外部的改变要来的快。

似乎偏题了,最后还是回到女性主义到底研究什么。
简而言之它既可以是以分析为主的,真正做文化研究的大多从此出发。而另一方面,它当然也是革命的,就是提出一个主意,提出一个目标然后完成,但是一元的目标和真理太难了,现在大家都还在真论左右呢。但是在一般的人眼里,可能关注这一点更多,因为毕竟这是最能导致直接变动的环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2

不同的流派关注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自由主义反驳性别本质是女性为次等性别的根本原因。认为女性的智力并不比男性差;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则从阶级角度,男性有财产去分析这个问题。
同样的这就会导致革命的主要关注点不同,因此有的会主张以男人的对立面来敌对式的建构女性形象,主张摒弃女性气质,并且拒绝婚姻。而另一部分,则可能认同女性气质的特殊地位,试图通过自己的独特性来为女性的独立地位获得特殊话语权。具体而言,其中就有一个观点认为,因为女性的竞争意识及侵略性没有男性强,温婉的女性气质使得女性趋向和平,因此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中,尤其是战争环节,给女性更多的席位,以此来减少战争。

当然,这都是主义,有没有现实的实践呢?当然,女性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才产生的。但是就在这短短一百年间,却出现了三次女性主义运动。
现在的男女教育、立法和经济的平等上,包括堕胎权都是这三次运动共同的结果。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我们有了这些平等的权利,却似乎还是感觉被男性压的踹不过起来。而这就主要是长久的文化导致的。
不管是男是女在这种千百年来的父权制体系下,都会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惯例。规定了男女角色的不同。甚至使女性都会觉得不这样做就觉得不对,例如女人急着结婚,妈妈忙着把女儿嫁掉。女性害怕发生性关系,并觉得这是不洁的。这都是文化产生的效果。也是女性话语长久缺失的原因,因此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开始在话语权上来构建独特并完善的女性话语模式。其中就包括红极一时的”新女性"形象。

第2个回答  2017-08-22

几个好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中一个男人知道了我对女性主义有兴趣后,很认真地问了我:“我真的很不明白,女性主义到底是要求女性和男性完全的平等,还是尊重女性的特殊性?”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之前都思考过,这两个方向都是对的,然而却又是矛盾的。要求男女平等,可以促使女性在工作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平等权益,然而在现今情况下,的确很难做到,要是一下子真的完全平等,对很多女性朋友而言倒是的确显得残酷了;那么尊重女性差异呢?这听起来就是在依凭男性的素养,让他们出于善来自觉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平等,但是这样无疑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把试图改变的主动权让给了对方。

说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说为什么我谈的是“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其实这两个词本质上指代的都是一样的东西。
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传到中国后,被翻译成“女权主义”。到了现在,很多社科领域内的研究又倾向于“女性主义”。但是不管怎样,都是在试图让女性有自己独立的身份,毕竟长久的父权社会中,女性话语和女性视角是长久缺失的。而正是话语权,是女性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回到那个问题,当时我对他说:“这两个主张都对,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都是一种革命式的构想,女性主义本身也是分为很多流派的。"

现在的人文社科研究视域下,很多研究都倾向于显学。也就是更多的对正在发生的和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做现象的分析,阐释其具体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因此,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现象问题的时候,会用不同的视角去分析这一问题。女性不平等地位产生的原因也就多种多样,侧重点也会出现偏差。而这些原因,对应的解决办法也就各不相同。
例如,现有的比较大的划分,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与全球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