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 谈谈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刻启示】?

如题所述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强大先进的国家是人民生活幸福稳定的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发展壮大。到现在国家强盛,人民富足。我们每个中国人要挑起肩上的重担,将毕生能量贡献给民族复兴,国家建设的大潮流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应该把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凸显出来进行考察。

弄清楚前后承继创新的有机联系和发展逻辑。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提出的宏伟目标。

在实现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修正错误,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经过了70年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罕见的发展奇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上升为中国智慧。

产生了与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意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对于我们自身进一步前行弥足珍贵,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中国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深远的转折意义。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了土地改革,使农业经济摆脱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

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起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权利的制度载体。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取得历史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犯了急于求成和“左”的错误,使国家发展遭遇了严重的挫折。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以集中计划代替市场机制,导致在微观层面生产和劳动的激励机制缺失。

在宏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等弊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工作重心远离了经济建设。到了“文革”后期,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

正视前30年计划经济的体制弊端和经济建设中的错误和挫折,中国共产党勇于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靠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这个崭新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就是革除病症,消除一切阻碍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体制障碍与弊端。首先,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取向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提高农产品价格、取消农业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发展非公有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双轨制过渡的方式推动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次,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从兴办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扩大对外商品贸易到引进外商投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以资源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到国内国际联动开放发展;从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到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到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力量和国际经贸规则改革负责任的参与方。

第三,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转向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成就与曲折,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从此不断创造伟大的成就。在前30年即1949-1979年期间取得的成就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不可低估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结束了旧中国战乱频仍的灾难,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开始安居乐业,生活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变。随着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转变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第一阶段,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第二阶段。

虽然人口过快增长为就业带来压力,却是改革开放以后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一时期,健康事业和教育事业得到大的发展,积累了经济发展必要的人力资本。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收获人口红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提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和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多次提出建设现代化问题。例如,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后来他在现代化内容中又加上了现代国防。根据毛泽东建议,周恩来总理分别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和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第三,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存在一定比重的工业经济,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的,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53年,全国83.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就业比重仅占8.0%。

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仅为17.6%。“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实际增长了81.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一五”结束时增加到23.2%,提高了5.6个百分点。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978年达到44.1%。

最后,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停滞落后的状况,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GDP增长率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和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率都一路下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两个指标都降到了谷底。



根据国际数据进行比较,1913-195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82%,而中国为-0.02%,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人口的较快增长,这个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反而大幅度下降了20.5%。

新中国经济建设开始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1952-1978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4%,略快于当时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4.3%),但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6%)。正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从纵向比较来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如果进行横向的比较,仍然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劳动和生产积极性不足。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失调等诸多弊端。特别是一系列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使得在新中国的前30年里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未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这一时期的“大跃进”和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最终使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甚微。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农村有约2.5亿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按照世界银行确定的标准,按照不变价购买力计算。

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9美元就意味着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据此,1981年中国有高达8.8亿绝对贫困人口。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最终证明了这样的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才能够消除贫困。

于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起步,通过调动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显著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随后改革推进到城市部门,通过价格改革和发育市场、搞活国有企业和发展非公有经济,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以多种方式渐进地得到推进。上述改革开放措施,针对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从改善微观激励机制入手,进而赋予企业和农户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在不断消除阻碍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的条件下。

资源重新配置带来效率的改进,也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扩大贸易,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1978-2018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4%,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增长速度。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其他历史时期。

也未见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增长的先例。例如,此前增长速度最快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案例要数韩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在1965-2005年增长最快的4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也分别只有8.6%和8.1%。

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40年中实现了奇迹般的赶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中国属于典型的低收入国家。随着改革时期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于1993年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继而在2009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并同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现价人均GDP达到近万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已经近在咫尺。更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成就。1981年生活在世界银行绝对贫困标准以下的全球人口共18.9亿。

其中中国贫困人口高达8.8亿,占世界贫困人口的46.4%。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到7.5亿,中国则只剩下960万,仅占全球贫困人口的1.3%。这期间,中国对世界减贫的直接贡献高达76.2%。实际上,2015年之后中国按照高于世界银行的标准继续实施农村脱贫攻坚战略。

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显现出历史性跨越的特点,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从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了一系列从独立自主的“第一次”到进入世界科技前沿行列的飞跃。例如,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国家体育场(鸟巢)到北京大兴新机场,从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地铁1号线、青藏铁路到港珠澳跨海大桥。

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工程,从人工牛胰岛素合成、杂交水稻,到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从“两弹一星”、天宫二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到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

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从高铁、公路成网到C919大飞机,科技创新成果数不胜数。从毛泽东主席到邓小平同志,在不同的年代都强调中国应该对于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被写入多个联合国文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为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8
国家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建国以后的一穷二白,到卫星上天,北斗导航系统的建立,国产航母的下水,高铁里程的增加,探月的成功。另国外人的逐目。对于个人来说 ,人民生活的提高,物质的丰富,人民收入的提高,大家都是看得见的。
第2个回答  2019-11-19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强大先进的国家是人民生活幸福稳定的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发展壮大。到现在国家强盛,人民富足。我们每个中国人要挑起肩上的重担,将毕生能量贡献给民族复兴,国家建设的大潮流之中。
第3个回答  2019-11-19
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嗯,我们老百姓吃的好喝的好。一切都挺好的。
第4个回答  2019-11-18
国家层面;启示1,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庄优先发展的位置,从两弹一星、嫦娥探月到蛟龙下海,几代科学矢志不逾潜心研究,填补了数个国内空白,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强起发的伟大跨越。启示2,必须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小岗村率先开始的土地承包经营,城市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拉开了深化改革的序幕,四十年来,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已经越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启示3,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众志诚诚,群策群力谋发展。鼓励创业创新不搞一刀切。个人层面的启示,顺应时代潮流,选准位置,扎实奋进,不负时代使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