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西方的翻译都起源于对宗教文献的翻译?

如题所述

中国的翻译基本是跟进西方的,而西方社会受宗教,基本上是基督教影响,这与西方强烈的宗教背景有很大关联。我们看一下西方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音乐创作,大多基于对基督教的理解和认知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杰出人士都信奉基督教,其思想观念、作品都是有基督教风格。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即谓宗门指教外别传之禅门,以禅乃离言教,采以心传心之方式传宗;教门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之教宗,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均属之,相对于禅家而言,称之为教家。又有以宗为法相宗所说之八宗、华严宗所说之十宗;以教指天台所言之四教或八教、华严所判立之五教等;另有以教指三藏十二分教之一切经教,故知宗教一词可说涵盖佛教全体之意。

自西方学术思想东传之后,一般皆以佛教所习用之“宗教”一词作为英、德、法等西语religion之译语。religion系由拉丁语religio而来,其语源有各种异说。或认为由ligare(结)之动词而来,含有神与人结合之意;或由legare(整理)之动词变化而来,表示严肃及仪礼之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5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纵观明清前后近两千年的翻译历史,佛教翻译与科技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有时在翻译方法和理论上都很突出。这一切都证明了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几个世纪中不断地发展和繁荣。

中国学者翻译家在引进西方科学到中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注意比较西方科学和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他们在吸收西方先进知识的同时,努力使其适应中国传统,更新国内实践以适应现代标准。



与其他国家相比,汉语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

早期对封建社会的翻译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与科技相关的翻译直到明清时期才被发现。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有四次翻译活动。第一波翻译浪潮始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它在翻译史上占据了长达千年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永久的影响。

第二次翻译浪潮始于明末,当时来自西方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译活动始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以社会科学、军事科学和文学作品为主。第四次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断了一段时间,但在70年代末恢复了势头。

虽然最早的历史记录显示,中国在11世纪的翻译活动十分零星。直到六朝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僧侣才开始着手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关于翻译的严肃讨论才开始。第一波翻译活动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佛教翻译活动有千年之久,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佛教翻译活动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僧侣翻译家包括安世高、鸠摩罗集瓦、玄奘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08
因为宗教被政治利用了,也就是说,这个翻译行为,是政府行为,而政府的目的,在于巩固统治(佛教)和更好的动员社会力量(基督教)。
因此,这种翻译,没有盯上科学教育,而是盯上宗教。

当然,也不全是如此,有些翻译行为就是盯上科学知识的。不过被我们忽略了,比如阿拉伯翻译了大量的东西方典籍,如日本从中国翻译了各种典籍,这些,也说不上先宗教后科学。

但宗教文献翻译往往是为了改变价值观,因此,推理上,也可以说以宗教为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9-07
中国的翻译基本是跟进西方的,而西方社会受宗教,基本上是基督教影响,这与西方强烈的宗教背景有很大关联。我们看一下西方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音乐创作,大多基于对基督教的理解和认知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杰出人士都信奉基督教,其思想观念、作品都是有基督教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