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么?

如题所述

当然可以。

在国内巡演数十场、刮起一股民乐旋风之后,音乐会版的《海上生民乐》,将于今年2月随上海民族乐团远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演出。

“民乐是几千年流淌在国人血脉中的音乐语言,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乃至哲学思考。古老的中国音乐智慧,正显现出更强大的力量。”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各地用好“守”和“变”的辩证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呈现新样式,焕发新活力

“村子就是景区,这儿的日子比城里好。”贵州遵义花茂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守着传承数代的陶瓷、造纸等技艺,让环境美起来、文化活起来、生活富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给村民留下了金山银山。”出席了党的十九大,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讲十九大精神,对守护好村庄的文化根脉信心更足。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不仅是小小的花茂村,放眼今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年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让曾给人“薪火难续”印象的地方戏看到了振兴契机……从艺31年的昆剧小生张军,成立民营职业昆剧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内因是“有些天马行空的事情想付诸实施”。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直推广“当代昆曲”概念,“关键是坚持昆曲最有价值的部分,将这些守住了。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形式上的呈现则可以发生改变,也一定会发生改变。”

“老城不能再拆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这次城市总体规划,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篇幅最大、着墨最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现存大部分传统村落被列为保护对象,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等正加强抢救、保护……在福建,各级党委、政府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被摆上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策划实施了七大类105个牵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重点项目。

传统与现代,融合愈来愈深。

去年岁末,集结9家博物馆(院)代表性文物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邀请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借助电视节目创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带动了汉字热、成语热、戏曲热、民歌热;插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的翅膀,剪纸、篆刻、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新芽。

涵养价值观,抒写新时代

不久前,沪剧《挑山女人》推出传承版,起用后起之秀担任男女主演。这部剧自首演以来,走遍大半个中国,获得了18个重要文艺奖项。主角华雯,一举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

“刚刚筹备排演时,谁都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华雯说,虽是沪剧,《挑山女人》讲的却不是上海,而是安徽省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红。她17年风雨无阻,磨破140多双解放鞋,用断70多根扁担,独自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抚养成才。

这不是齐云山的故事,不是沪剧的故事;这是每个人和自己母亲的故事,是人们自己的故事。努力传承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用心用情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挑山女人》这部沪剧,安放的是深深的母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创作导向抒写新时代,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在追求真善美中实现艺术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0
  “行君子品 做有德人”
  北京小学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龄,与首都同名”的重点小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他们不仅将国学经典《弟子规》确定为一年级新生必读的校园读本,还灵活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传承《弟子规》要义,让孩子们行动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弟子规》全文约10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正如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所说:“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到学校绝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弟子规》教给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成人如何在社会上待人交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习并按其要求去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孩子要从小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听故事、诵读古诗、背诵名言、文艺表演等形式理解其要义,学习中华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让我们的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大写的中国人!”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那么北京小学如何让刚入学仅4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理解其要义并按其去做呢?
  “不比成绩比成长”
  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他们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从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出发,发挥本校灵活多样的教学特色,选用孩子喜欢的舞台剧等表现形式诠释《弟子规》,并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从排练到演出,从学校到家庭,细微之处体会到《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在北京小学《弟子规》演出现场,一年级主任温爱丽带领一年级5班的孩子们表演完童话剧《感恩成长》后,激动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童话剧排练的过程中就学到很多。在挑选角色时,有的孩子只想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我们就教育孩子要知道舞台是圆,你要学会适应,勇于尝试新角色,给自己一个新的空间,舞台就是你的!还有的孩子在排练过程中会有一些小摩擦,他们通过学习《弟子规》也学会了互相礼让,彼此支持,最后圆满完成了这样一部童话剧的表演。孩子们不仅乐在其中,更学在其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孩子演出角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其他同伴合作,如何适应变化、面对挫折。总之,通过《弟子规》表演,我们孩子的行为礼仪在一点点变化,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图为北京小学一年级5班表演的童话剧《感恩成长》
  孩子似一粒种子扎根沃土,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成长惯性,北京小学不仅重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重视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
  “不比成绩比成长。”北京小学一年级温爱丽主任介绍:“这是北京小学秉承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等其他方面的成长,我们与家长共同将《弟子规》及其他习惯礼仪规范落实到孩子的生活中,比如我们校方请家长参与到《弟子规》的表演中,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品读国学经典,一起规范行为;校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行为上出现偏差时,会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尽力让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都是合乎礼仪规范;我们还重视孩子不在学校期间是怎么做的,如寒假期间校方以行为礼仪图表的形式,让家长给孩子记录下在假期时的行为表现,开学后班里会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重点引导。”
  可见,北京小学的国学教育工作体现在细节处,对孩子礼仪规范的引导也落在实处。
  “少年强则国强! ”
  一个孩子的考试成绩会影响他的升学,一个孩子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北京小学向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传承国学经典,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怀,注入孩子的灵魂,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来长大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我的理想是长大要成为一名建筑师,让更多的人住上房子。”
  “我的理想是长大要成为一名法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的理想是长大要成为一名军事科学家,保卫祖国!”
  “我们的理想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现在实现少年梦,将来实现中国梦!” 北京小学一年级4班全体师生清脆响亮、斗志昂扬的声音环绕于礼堂的四周,台下观众的掌声擂动,共同呼应。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
  北京小学开拓思维、创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内心,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引导孩子的行为,把爱国主义思想注入孩子的灵魂!北京小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孩子的境界,放大了孩子的格局,开发了孩子的智慧,只有这样培养的孩子才是人格饱满、人性光明、德才兼备,长大之后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