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施讲述与讲授原则,高效发挥讲述与讲授教育教学作用

如题所述

讲授法并不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或手段格格不入,其涵容性品格有诸多表现。

(一)
可以表达和支持先进的教学理念

讲授法完全能做到教师生动地讲、学生积极地听,完全可以构建讲有创造、听有启发的授课内容,完全可以表达和支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如“中国法制史”课程,长期以来,理念的陈旧使得该课与育人、现实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其效用。但在更新理念、调整内容的前提下,学生不仅清晰地掌握了古代法制发展的进程与规律,同时提高了问题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法律素养、意识、思维和人文素质等,并学以致用,收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全新教学效果。

当然,渗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讲授如何具体进行,仍然需要教师智慧地调度引领,如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以新奇的视角切入问题,用独特的语言阐释问题等。尤其是课堂的即兴讲授甚至要比预设的内容更精彩,不可重复的思想灵感、所营造的温馨而深刻的课堂文化氛围以及教师自身所洋溢的独特的气质魅力,都会使学生拥有持久的回味和收获、升华出感动生命的境界。

事实证明,讲授法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并不就束手无策或作为教学方法就应该被淘汰。相反,它可以焕发其本来就应该有的生机和潜质,以自身的尊严表达新的教学理念。

(二)
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互补交融

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有很强的吸纳交融性。在此以其与讨论式的关系为例。既然方法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先进的理念,那么讲授法对于讨论式就不是被后者“救赎”的角色,而与后者构成互补交融的关系。

讲授法的主要优势如上述,但也不免其局限:由于教师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能力等因素限制,缺乏唤起学生兴趣的力度并难以启发思维和想象,则易成呆板的注入式教学;
而讨论式的优势在于,教师设计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对学生产生适度的压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讨论,教师评判总结升华,在活跃宽松的互动中,提高应有的能力。其受限在于:
听课人数要适度、课时量不易太少,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等,遵循“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和挑战性。放收有致、张弛有序、深浅有度地控制学生的讨论节奏。否则,无论说者或缄默者皆会空荡无获。

所以,宏观而言,无论是学时上还是每节课,讲授法可以穿插适量的讨论,以活跃可能出现的僵化局面。讨论式也可以配合精彩的讲授,让学生将“旧有”和“新知”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更富创造和启发价值,从而促进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如此取长补短,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
使课件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

讲授的思路规约着课件的制作、使用及价值。文字、图片、视频同讲授之间应形成独特的张力;使知识点的阐释更严谨、清晰;有着直观、形象、唯美的视觉效果,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加大信息密度,能较好地补充和强调讲授内容,推进思考;
节省生僻字、词的书写与记录的时间等等。但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机应变,教师的灵感、学生的问题及课堂上临时出现的教学情况,还得靠口授完成,当然也需辅以板书。

所以,课件固然有其便捷性和效率性,但只有作为辅助手段,才表现出合理可为并有为的理性和创造性。而不应为了诸如照顾学生的弱笔记能力,将很多内容搁置其上,使学生对行云流水的有声讲解充耳不闻,强行泯灭掉真正应接受的、生动的、富于启发性的授课内容。同时,课件也不应喧宾夺主、片面地追求、炫耀制作技术且数量过多。否则,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的重点内容,导致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抑制学生的兴奋度并懈怠思考。总之,讲授与课件应主次分明方相得益彰,产生高效精致的授课效果。

可见,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虽然课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之,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制约、服从于讲授。
一、讲授法的利与弊
讲授作为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
(一)讲授法的利
1. 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而不是问题的形式或其它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里,采用讲授法能有效地保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奥苏伯尔说得对:“学生获取大量整体的学科知识,主要是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设计适当的教材和讲授教学实现的。”
2.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而教师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正是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才得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3. 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4. 讲授法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从教的角度来说,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可以认为,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要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8
1. 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而不是问题的形式或其它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里,采用讲授法能有效地保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奥苏伯尔说得对:“学生获取大量整体的学科知识,主要是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设计适当的教材和讲授教学实现的。”
2.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而教师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正是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才得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3. 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