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镜和太阳镜哪个能防紫外线的功能好

如题所述

太阳镜防紫外线功能效果更胜偏光镜一筹。
偏振眼镜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保护眼睛的机理。柏油路的反射光是比较特殊的偏振光。这种反射光与直接来自太阳的光或者任何人工光源的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秩序问题。偏振光是由全朝一个方向震动的波形成的,而一般的光则是由不定向震动的波形成的,这就像一群无秩序随意走动的人与一批迈着整齐步伐行进的士兵那样,形成了鲜明的对经。一般地讲,反射光是一种有秩序的光。偏振镜片在阻挡这种光时特别有效,因为它的过滤性在发挥作用。这种镜片只让朝一定方向震动的偏振波通过,就像将光“梳理”了一样。对于道路反光问题,使用偏振眼镜能减少光的透射,因为它不让与道路平行震动的光波通过。事实上,过滤层的长分子被导向水平方向,可以吸收水平偏振光线。这样,大部分的反射光就被消除掉了,而周围环境的整个照明度并未减少。
太阳镜能遮挡令人不舒服的强光,同时可以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金属粉末过滤装置,它们能在光线射入时对其进行“选择”。有色眼镜能有选择地吸收组成太阳光线的部分波段,就是因为它借助了很细的金属粉末(铁、铜、镍等)。事实上,当光线照到镜片上时,基于所谓“相消干涉”过程,光线就被消减了。也就是说,当某些波长的光线(这里指的是紫外线a,紫外线b,有时还有红外线)穿过镜片时,在镜片内侧即朝向眼睛的方向,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形成光波的相互重叠并非偶然现象:一个波的波峰同其靠近的波的波谷合在一起,就导致相互抵消。相消干涉现象取决于镜片的折射系数(即光线从空气中穿过不同物质时发生偏离的程度),还取决于镜片的厚度。一般来讲,镜片的厚度变化不大,而镜片的折射系数则根据化学成分的差异而不同。
对眼镜的选购标准如下:
1、人体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眼睛遇到强光时,瞳孔会自然变小,使得进入眼睛的紫外线能量减少,一旦戴上没有防紫外线功能的眼镜,会使瞳孔放大,再加上这种眼镜没有隔离紫外线的作用,这时眼睛等于门户大开,任凭紫外线进入,对眼睛的伤害可想而知。
2、太阳镜能够阻挡紫外线,是因为镜片上加了一层特殊的涂膜,而劣质太阳镜不但不能阻挡紫外线,还让镜片透光度严重下降,使瞳孔变大,紫外线反而会大量射入,令眼睛受损。此外,劣质镜片还使人出现恶心、健忘、失眠等视力疲劳症状。
3、太阳镜片的颜色以浅灰色、茶色或者轻烟色为上乘,其次是绿色、琥珀色、蓝色等,红色仅作为日光浴或雪地上使用。
4、坐汽车最好使用偏光太阳眼镜,因为它们能够减弱刺眼的强光。
5、如果你戴上太阳眼镜之后,别人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你的眼睛,那么你的镜片颜色太浅了。
6、当太阳下山的时候,最好移去太阳眼镜,否则,我们在光线较弱的地方视力都会受到影响。
7、应到正规眼镜店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镜。
8、选择时注意镜片表面情况。
9、在购买太阳镜时,可以根据视物是否清晰来判断。要购买优质的太阳镜,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到光学专业商店、正规眼镜店选购太阳镜。
10、脸型修饰:
①圆形脸:您需要直线型或有棱角的镜架来弱化您的轮廓,请选用深沉、含蓄颜色的镜片减少肥胖感,让脸部看起来更加玲珑。
②方形脸:与圆形脸相反,您需要有些圆角、流线型的镜框来衬托您不羁的非凡气质。
③三角脸型:请尽量避免用大镜框、方形框架,因为这样更会显得脸型上宽下窄,使用细镜框、圆形镜框,颜色鲜亮为最好。
④椭圆形脸:您天生就是很适合台太阳镜的哦。不管什么款式都非常适合您,注意一下大小比例就可以了。
⑤长方形脸:您最适合的是大框架的太阳镜,这样可以弥补脸长的小缺点,让脸型看起来更秀气,颜色也以深色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3
一样,但是偏光会更感觉柔和一点。
光由物体表面反射时已部分被偏振产生眩光。而眩光的负面影响是增强亮度,减弱色彩饱和度,使物体轮廓变得模糊不清,使眼睛疲劳、不适。 偏光眼镜片是根据光线的偏振原理制成,具有独特的优先消除眩光的功能,对驾驶者有特别功效,可改进视觉,增添架乘乐趣。 偏光眼镜片优点:阳光照射在沙地、水面、雪地、路面上形成的反射眩光,常会造成眼睛不适及疲劳,偏光太阳镜片的偏光角度和弧度都依据精密光学原理设计。可将这些不规则的反射光线,进行有效地排列和滤除(如百叶窗的原理),光线被整理成同向光进入双眼,使周边景物看起来柔和而不刺眼。
第2个回答  2020-12-24

夏天戴偏光镜好还是太阳镜好?很多人不了解,看完提醒身边人吧

第3个回答  2010-10-10
偏光镜是过滤部分紫外线,太阳镜几乎不过滤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0-16
防紫外线效果是看UV等级,比如UV400,100% UV400,UVA和UVB.和是否偏光没关系。

偏光主要是防止偏振光的,具体可以看下偏光的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