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怎样产生的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怎样产生的

1、静息电位

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

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2、动作电位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 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 =3:2)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扩展资料

由于动物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所以静息状态膜内K+含量高于膜外,而Na+含量则是膜外高于膜内。因此,动物细胞膜对这两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当然,Cl-甚至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净电荷为负值)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

动作电位的形成则是在细胞膜受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造成的,所以,动作电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离子的协助扩散。然而,在每个动作电位结束时,膜内的Na+含量比静息时略高,K+含量比静息时略低。

此时,通过钠-钾泵将消除这一改变,钠-钾泵的作用就是将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流出的K+泵进膜内,流进膜内的Na+泵出膜外,恢复到静息状态,所以动作电位的形成是一个被动运输(协助扩散)过程。

而静息电位的恢复则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正是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转运方式实现了膜上“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交替转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0

1、静息电位的产生:

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2、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上升支: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下降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扩展资料: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过程与结果: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许多神经纤维活动的总和,要揭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机理,最好能在单根神经纤维上记录电位变化,但人的轴突直径很细,只有0.01mm左右。

直到20 世纪3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巨轴突,其直径可达1mm,肉眼可以分辨,加之微电极技术发展成熟,使直接测量单根神经纤维的跨膜电位变化成为可能。

如用直径为100um左右的电极或更细的电极插入该轴突内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损伤。现代微电极技术可以将玻璃微电极拉制成尖端直径在0.5um以内"基本解决了人类较粗大的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记录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1

1、静息电位

动物细胞质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l-甚至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净电荷为负值)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Na-K泵对维持静息电位的相对恒定起重要的作用。

2、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离子的被动扩散。然而, 在每个动作电位结束时,细胞质内的钠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高,钾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低。

连续不停工作的钠-钾泵将消除这一改变。这样,虽然动作电位的形成不需要主动运输,但在离子梯度的维持中,主动运输却不可缺少。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们是全或无的。 在阈值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完全打开。因此,每一次的去极化,要么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电位,要么就不形成动作电位。其次,动作电位总是孤立事件。它们并不能像分级电位那样两两相加或相互影响。

因为细胞膜在产生了一个动作电位后,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这段时间内,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无法再次打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以神经细胞的轴突为例,正常情况下它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这就是静息电位。外界的刺激导致局部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钠离子进入细胞,导致局部电位外负内正,从而与它两侧构成电位差,导致电信号的传导。这就是动作电位。电信号传导后该部位又恢复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0-19
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膜没有受刺激时外正内负的电位。其产生机制有两个,一个是钠泵的活动,还有一个是静息时,膜对某些离子,特别是K离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动作电位比较复杂。不过钠电导的电压依赖性由此产生的去极化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是动作电位起始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