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如题所述

不是机遇格外垂青中国共产党,也不是什么偶然因素把中国共产党推到了领导地位,而是中国近现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只有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三种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对于近现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一种力量,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他们的政治代表先是北洋军阀,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他们是反动的力量,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这个政治力量貌似强大,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控制了中国的政权。

然而,这个政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势力,对内以封建主义势力作为其主要的社会支柱,这样,他们就站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对立面,成为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主要的和直接的障碍。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政权也先后被人民革命的洪流掀翻了。

第二种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的政治代表是若干中间党派或这些党派中的若干领袖人物以及某些无党派民主人士。他们是中间力量,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自由、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是“先生”侵略“学生”的历史。还应当注意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们由于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提不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由于同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密切而不敢放手发动中国的主要群众──农民。这样,他们也就没有能力带领人民扫清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从而使中国争得独立并臻于繁荣富强。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也就始终未能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的拥护。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中除极少数人走向反动之外,多数人也逐步地承认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而抛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转而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

第三种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

他们是进步力量,主张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由此走向社会主义。从党本身的特点看,它也具有其他政党不可比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个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系统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显然,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完成前面所说的两个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使它具备完成这两个任务的主观条件。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饱受奴役压迫、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历史的必然要求最终表现为人民的选择。

1、谁能够领导,谁不能领导,终归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并非只有共产党人才懂得。但是,只有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生产力的政党才能真正、彻底反映和实现人民利益,而其他政党或者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或者始行而终弃。

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在争取群众,标榜自己是人民的代言人,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反动统治势力掌握着国家政权和宣传机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迫害和污蔑,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宣传,从来没有停止过。

3、党获得了数万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原因很简单:人民群众对一个政党的认识,不仅是听其言,更是观其行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投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尽管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党的具体政策不断有所调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宗旨,贯穿在党的全部实践中。

4、国民党反动集团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在四次大的革命斗争中,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献出了生命。

仅举几例: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时,遭受围追堵截,人员损失过半;中央红军经历千辛万苦到达陕北,30万人保留下3万人。两万五千里长征是20世纪“地球的红飘带”,而这一红飘带却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的。

据《西行漫记》记载,在斗争惨烈的鄂豫皖根据地,有的红军战士家庭甚至整个村落群众都被杀光。据中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全国有名可查和家属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有370余万人。

另据七大时的估计,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在战场上牺牲的有76余万,其中有共产党员32万;1927年至1932年,仅在刑场上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少在100万以上。根据建国初期的普查,全国有2100万革命者牺牲。

5、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的政党及其成员,才能有这样大无畏的英勇奋斗和自我牺牲精神。党的历史是对党的性质、纲领的最好说明,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表明,共产党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忠诚、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和牺牲。

6、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认识了共产党,选择了共产党,与党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形成了“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鱼水关系。

解放战争初期,一方是用飞机加大炮武装的800万国民党军队,另一方是小米加步枪武装的120万人民解放军,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然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武器的优劣,而是人心的向背。

7、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得到人民的支持,解放战争开始,在东北的解放军部队只有一二十万人,经土地改革得到翻身解放的农民,为保卫胜利果实踊跃参加子弟兵,3年后,已经成为百万大军。

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多达百万,人推肩扛的运输力量超过了国民党美式装备的机械化车队,保证了前方供给,创造了中外军事运输史上的奇观,人们说,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人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赖以确立的根本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 理论 >>党建政法 >> 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28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迅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并随即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干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毫无质疑,理论界、学术界和党的高层领导者都坚信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当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发现,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等。经过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的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根据中国特殊国情,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与理论总结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定位与基本结论。二、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与模式主导下,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充满艰辛与曲折,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标志是:一是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和国民经济极其落后局面;二是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高科技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三是壮大了人民军队和加强了国防力量,正在走向具有高技术装备的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国防现代化;四是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我国开始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实践证明,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大事,计划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存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计划经济模式也是如此。而我国虽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不具备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计划经济模式,无视价值规律,势必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势必束缚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我国实施传统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行,已经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结合国情实际进行改革。作为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计划经济,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总会在完成固有的历史使命或者说发挥固有的历史作用之后,被新的模式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