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

如题所述


是古代中原王朝在敦煌和联通西域的重要据点。它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被完美地传承下来,被后人景仰。这是去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


什么时候去敦煌旅游最好?


最好的季节是每年的五月到十月。


5-10月通常是敦煌的旅游旺季。建议游客尽可能避开黄金周假期或公共假期。


建议你花2-3天时间玩,基本可以让你逛遍敦煌所有重要景点。


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自然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想去参观敦煌,主要是想去参观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从敦煌市区出发向东南,穿过月牙泉,继续向南,可以远眺三味山。


走到你面前,可以看到三维山的对面是鸣沙山,鸣沙山拥抱着莫高窟。莫高窟,灵魂千百次出没的莫高窟。千百年来,许多能工巧匠前赴后继,扎根在这片大漠深处,挥洒笔墨,挥洒着不同的时代风貌。


早在千里之外的莫高,就已经是风起云涌。当你一丝不挂,面对着一张历经千年风沙打磨的肃穆的脸,在佛菩萨的脚下沉默不语,那种震撼,已经不足以形容那颗激动地怦怦直跳的心的负荷。眼泪是自然的。


这是一个让人不想去想邪念的地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安详,他们接受着不同时代的触摸。有一天,沉睡了千年的身体被一个眼神呆滞的破落道士摇醒,她醒了。


驻守边疆的身体依然强壮,她平视的眼神依然慈祥。只是现在还不是醒来的时候。醒来太丢人了。她神圣的身体不应该遭受这种羞辱。敦煌哭了,20世纪莫高窟的哭声感动了世界,就像于阗国王眼角的血泪。


仰望九层楼阁,历经千年风沙打磨,我依然深沉从容地面对芸芸众生的来来往往,没有一丝牵挂和留恋,一如既往地不为自己所惊。


面对千年记忆能够完整保存,游客们不禁潸然泪下,脸上却挂满了尘封的笑容。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时刻了。最原始的起点就是这样的简单和质朴,当你徜徉在历史的古道上,看看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看看他们的音容笑貌。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乐诺和尚的慧眼看透所有的金光,也没有大师级的画家来描绘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只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环顾洞内和洞顶,佛像、飞星、艺妓、仙女、裸女等。无处不在。有佛教故事画、经卷画、佛教历史画,也有神仙画、资助人画像,还有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


我们不断赞叹祖先神奇的创造力,一次次被视觉冲击所感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像尸体和鸽子一样无私地爱着这个世界,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剪影也不过如此。


说起莫高窟的来历,就不得不提乐尊大师。公元366年,乐尊大师路过敦煌,这片富饶友好的西域留住了他。丝绸之路上的马蹄驼铃,敲响了希望的曙光。机缘巧合,这位路过的僧人有幸瞻仰了莫高窟的佛光,遍地金光,正是根植于这种划时代的独特历史叙事方式。


在这片宽容和诚实的土地上,每个人都称自己为信徒,来自nobl


此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虽在长时期内遭到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鸣沙山上壁仍有四百九十余个洞窟,长达三里。它们充满了彩色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据说,如果一边连接起来,可以布置成一条长达50多里的长廊。


外界对莫高窟的评价是:“看到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古文明。”敦煌作为历史上祖国向西的大门,一直保持着兼容并蓄的姿态。虽然明朝时期政府闭关锁国切断对外交流,但民间的礼尚往来从未停止,直到清朝雍正年间重新开放,并鼓励陇右54郡的移民扩充人力。佛教圣地总是在烧香。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但任何一个参与敦煌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跌入这塞外的广阔天地,仿佛所有原本的悲欢离合都不再被重重压抑,是时候释放那些积攒太久的世俗枷锁了。


在敦煌广场看到弹琵琶的飞仙,心情瞬间飘到了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天满衣,墙满风。”追梦或名利路上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释然了,只留下一颗真诚赤诚的心在佛前深深膜拜。


真的很佩服三毛豪爽洒脱的性格。一个通过撒哈拉进行心灵感应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冷静地要求自己一半的生命叶子落回神奇的日月潭,另一半则流亡在敦煌月牙泉附近的鸣沙山上。


选择融入沙漠。正如诗人所说,人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一滴水。在见证了千年历史演变和朝代更替的沙砾面前,一个个体真的渺小如茫茫烟海中的一粒尘埃,根本不需要放弃。


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难免触碰到伤害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伤口。“敦煌学者,中国学术史上的悲哀”,陈老师的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悲哀。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宝库没有被风沙埋没,而是在近百年前遭受了奇耻大辱,被欺骗,被掠夺,被破坏,我们的文化被伤害得太深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由于中国人民无力保护,只好被外人用如此低劣的手段掠夺,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里,以至于在20世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我们看不到敦煌在历史上遭受了多大的破坏,但从资料中可耻的数字和外国博物馆里摆放的中国文物来看,我们不得不低下头,悲哀地反思。无能为力是痛苦的,因为时代的命运让国家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没有人相信,在这个文明可以温暖,人人自危的世纪,信仰不复存在。就像余老师说的,如果他能早出生一百年,他会和斯坦因伯里奥特等人拼个你死我活。


但杀了一个斯坦因和一个伯希奥之后,谁又能说得清会有多少西方探险家来中国“考察文物”呢?当一个外国人拿枪指着中国的脑袋说:“你想和我的子弹赛跑吗?”有时,当考古学家用化学胶水和王道长握手“我们友谊的纯洁万岁”时,当县府知事和台湾知事挥手“自行处理”时。


我们在别人的博物馆里看到成千上万的书籍和精美的壁画,是有道理的。反而那些被缴获的文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许多年以后,我们可以说,文化和文明是无国界的。


走在茫茫大漠,循着沧桑的驼影,“天苍苍,黄土黄,千年梦大敦煌”,我无法用感慨来形容我的五味。很难用现代的眼光看待一百年前的事件。为什么人民不反抗?政府为何袖手旁观?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变得虚弱和虚伪?有这么多不舒服的想法


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驼影缥缈,映着夕阳。即使敦煌莫高窟惨遭破坏,他们依然敬畏她的坚强和隐忍,依然坚定不屈地屹立在祖国的大西北。好在中华民族的气节从来都是向上的,总有坚强坚毅的人站出来,站在受伤的身体前。


从张大千、常叔鸿、段到敦煌之女樊锦诗,受尽屈辱的莫高窟被中国人民拯救了。当长年征战黄沙,帝国主义探险者要一起摧毁这些辉煌的洞穴时,一批热血的中华儿女和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毅然来到死亡的沙漠绝地,用鲜血和生命拯救、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让莫高窟重新焕发光彩。被拯救的壁画雕塑现在在我们眼前飞舞,这要感谢大梦的觉醒和千年的重生。


今天,敦煌是一个旅游景点,从万里之外不远的地方来的人,只是想看看佛祖的脸,找回自己久违的敬畏。也许多年以后,“敦煌困局”这个命题就不会再让中国人民痛苦万分,这也是敦煌宽容与宽恕的一种展现。千百年来,敦煌吸收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如今流传于世,是一件幸事。就像《大敦煌》里说的,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金藏经》,这是属于世人的财富。


在这飞翔的故乡,梦回楼兰月牙,遥望三险唱沙,独牧西风,饮尽苍凉,踏过玉门夕阳,听古道绝唱,说:坚强在我大敦煌!


独自等待黎明,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会再去敦煌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