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常用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哪些,地下排水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路基常用的地下排水设施

1、暗沟

暗沟是设置在地面以下引导水流的沟渠,其本身不起渗水、汇水的作用,因此暗沟的主要作用是把路基范同内的泉水或渗沟所拦截的水流,排到路基范围之外暗沟一般根据地下排水需求合理设置,其断面一般采用矩形,多采用砌石盖板结构,板顶填土不小于50cm。

暗沟底部应保持一定纵坡以利排水,防止淤塞。

2、渗沟

渗沟主要用来降低地下水位,汇集和拦截流向路基的地下水,并将其排出路基范围之外?它是公路路基最常见的一种地下排水沟渠,尤其适用于地下水埋藏不深、渗透量不大和土层不够稳定的地段。

根据地下水位分布情况,渗沟可设置在边沟、路肩、路基中线以下或路基上侧山坡适当位置,但渗沟沟底必须设在不透水层。

渗沟由碎(砾)石或管(洞)排水层,反滤层和封闭层所组成。根据排水层的形式,渗沟可分为三种:填石渗沟、管式渗沟和洞式渗沟。渗沟走向应尽可能与地下水流相互垂直。渗沟出口必须排水通畅。

3、渗井

渗井属于立式地下排水构造,当地下存在多层含水层,其中影响路基的上部含水层较薄,排水量不大,且平式渗沟难以布置时,可采用立式竖向排水,设置渗井,穿过不透水层,将路基范围内的上层地下水。引入更深的含水层中去,以降低上层的地下水位或全部予以排除。

渗井直径一般多为0.5~0.6m,距离路基坡脚不小于10m。

二、地下排水设计的特点

(1)在地下水危及路基稳定(包括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或者严重影响路基强度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截、旁引、排除含水层的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或疏干坡体内地下水等措施。

(2)进行地下水排水设计前,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摸清地下水的类型和补给来源、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以及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3)在排除地下水的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而造成对地下水的补给,也不允许将地表水排放人地下排水设施内。

(4)地下排水沟管应尽可能采用较大的纵坡,在出水口端应加大纵坡坡度.其最小纵坡坡度一般不宜小于0.50% ;条件困难时,主沟的最小纵坡不得小于0.25% ,支沟的最小坡度不得小于0.20% 。

(5)地下排水沟管的出水口间距不宜大于300m,并应妥善处理出水口的排水通道,防止出现漫流或冲刷山坡坡面。可以允许将地下水排放到路界地表排水系统中,但出水口处的地下水必须处于无压状态。

(6)地下排水沟管的上游端头应设置45°倾角与地面清扫、疏通井管;在中间段的管道交汇处、转向处、管径或坡度变换处,应设置竖直的检查井管,其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50 m。

扩展资料:

地面排水结构物:

地面排水设施是用来汇集路基范围之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并把它排泄出路基范围以外,防止其漫流、滞积或下渗的排水构造物的总称。

1、边沟

边沟一般没置在路堑、矮路基、零填零挖路基以及陡坡路基边缘外侧或坡脚外侧,主要用来汇积和排泄路基及其边坡表面的自然降水。

2、截水沟

在路堑或挖方路基坡顶以外的自然坡面上,为了拦截自然坡面的径流,使其不致沿着边坡流入路堑或挖方路基内,必须设置与绝大多数地表水流方向垂直的水沟,称为截水沟,截水沟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流水冲刷。

3、排水沟

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引水,是将路基范围内各种水源的水流(如边沟、截水沟及取土坑和路基附近积水等),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4、跌水和急流槽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沟底为阶梯,水流呈瀑布状自由跌落式通过的沟槽称为跌水:其作用是在较短的距离内,降低水流流速,消减水流能量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坡底较陡、水流不离开槽底的沟槽称为急流槽,其作用是将上下游水位差较大的水流引至桥涵进口或路基下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1

    路基常用的地下排水设施 与特点

  拦截,汇集,排除流向路基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地下排水设施:暗沟,渗沟与渗井

  一、暗沟

  (一)作用:地面以下引导水流

  (二)条件:

  1)路基范围内的泉眼

  2)市区污水管或雨水管

  (三)构造:洞式,管式

  盖板周围用碎(砾)石做成反滤层,颗粒直径自上而下,由外及里,逐渐增大。

  (四)纵坡:i≮1%,出口为边沟高出最高水位20cm

  二、渗沟

  (一)作用:汇集流向路基地下水

  (二)构造:由排水层(石缝,管,洞),反滤层和封闭层所组成 封闭层:防止地面水的下渗(浆砌片石),土粒落入石料的空隙 反滤层:汇集水流,防止水层中的土粒堵塞排水层 大小均匀的砂石材料,分层填埋

  (三)分类

  1.填石渗沟(盲沟):流量不大,渗沟不长。纵坡一般采用5%

  2.管式渗沟:适用地下引水较长的地段。纵坡一般不大于1%

  3.洞式渗沟:流量较大,缺乏水管。有条件采用较大纵坡。

  4 .塑料管渗沟:带孔聚乙烯管,土工布组成

  5 . 土工布:聚丙烯纤维,有一定厚度,柔软,而且具有力学强度。水分可通过土工布,土壤均被挡住。

  三、渗井

  (一)作用:

  将地下水(或地表水)通过竖井,渗入地下排除

  (二)使用条件:

  (1)路线高度与原地面相仿,排水困难,距地面有渗透性土层

  (2)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立交桥下,路线为凹形竖曲线(同雨水井)

  (三)构造:

  上部:井口(圆或方)集水结构

  下部:填充由中心向四周由粗到细的砂砾石,排水   排水结构

  上层不透水层范围内填砂或砾石

  下层透水层范围内填碎石或卵石 井壁和填充料之间设反滤层。

  渗井离堤脚不小于10米,井顶四周(进口除外)用粘土筑堤围护,井顶加筑混凝土盖。 缺:造价高,不轻易用


     路面排水设施构造与布置

  主要包括:路面(路肩)表面、中央分隔带、路面内部、路基边坡坡面

  一、路面表面排水 路面表面排水应遵循原则:

  (1)路面横坡排路面雨水

  (2)边坡横向漫流排除路面表面水(路堤较矮,边坡坡面不易受冲刷)

  (3)路肩边缘设置拦水带(路堤较高,边坡坡面易受冲刷),高出路肩12cm,顶宽8----10cm。

  (4)拦水带过水断面的水面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高速,一级)或中心线(二级以下)

  二、中央分隔带排水

  (高速,一级公路) 中央分隔带排水分三种类型:

  (1)宽度小于3米且表面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 采用两侧外倾横坡,排向两侧行车道(同路面横坡)

  超高段在分隔带上侧边缘设置缘石或泻水口,拦截和排除上半幅路面的表面水。

  (2)宽度大于3米且表面未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

  通过内倾的横向坡度,汇集在分隔带中央的低洼处,通过纵坡排到泻水口  分隔带内水流流速或流量大,或低凹汇水区,设置隔栅式泻水口通过排水管排出

  (3)表面未铺面且未采用表面排水的中央分隔带(表面种植绿化)            设纵向排水管渗沟

  三、路面内部排水

  排除滞留在路面结构内的水分(接缝,裂隙,空隙,路基,路肩渗入)

  (一)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路面边缘排水系统: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排水管,横向出水管,土工织物

  纵向排水管:PVC或PE塑料管(带孔口或槽口),通常与基底底面齐平,纵坡与路线纵坡相同。

  透水填料底面和外侧围以反滤织物(土工布)

  (二)排水基层的排水系统 在面层下设置

  透水性基层排水系统:纵向集水沟,排水管,横向出水管

  排水基层由水泥或沥青处治不含或含少量粒径4.75mm以下细料的开级配碎石集料组成或未经结合料处治的开级集料组成。(8---15cm)hmin=6;8cm 纵向集水沟:设在面层边缘外侧、路肩下或路肩边缘外侧。

第2个回答  2015-10-24
1、地面排水设备包括边沟▪侧沟、排水沟、跌水沟‘天沟、倒虹吸、渡水槽、截水沟、急流槽和排水沟槽。
2、地下排水设备包括明沟、排水槽、暗沟、渗水暗沟、渗水隧道洞、渗沟、渗井。

边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坡脚外侧,走向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平坦地面填方路段的路旁取土坑,常与路基排水设计综合考虑,使之起到边沟的排水作用。
截水沟又称天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地点,用以拦截并排除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减轻边沟的水流负担,保证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水流冲刷。
排水沟主要用于把来自边沟、截水沟或其他水源的水流(如边沟、截水沟、取土坑、边坡和路基附近积水)引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第3个回答  2013-09-26

排水沟、盲沟、暗沟、渗沟、渗井、检查井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