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腊月二十四,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扫尘日。这一天,人们进行年终大扫除,北方称之为扫房,南方则称为掸尘,寓意着除旧布新,迎接新年的到来。据民间传说,腊月二十四日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和地主等小神在看顾秩序。神明上天之后,直到第二年初四晚上才会回到人间。因此,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即使翻转屋子或族桥,也不必担心冲犯家中神明。
扫尘,即年终大扫除,南方称之为“扫屋”,北方则称之为“扫房”。在春节前夕进行扫尘,是中国传统的习惯。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打扫环境,用青竹叶和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板和墙壁上的尘垢蛛网,以此寓意扫去“穷运”和“晦气”,迎接来年的清新和吉祥。
关于扫尘的由来,传说和习俗在《吕氏春秋》中有所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特别的是,掸尘时要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长的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再点燃稻草,供男人们跳“火墩”。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等,以确保大江南北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气氛。
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义,也有除“陈”布新的含义,这一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