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远征赫梯与西亚霸权之战

如题所述

埃及远征赫梯与西亚霸权之战

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古代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背景

古代叙利亚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处,是古代海陆商队贸易枢纽,历来为列强必争之地。早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就多次发动过对叙利亚地区的征服战争,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但埃及建立霸权的努力却遇到了埃及强邻赫梯的有力挑战。约公元前14世纪,当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他顾时,赫梯迅速崛起,在其雄才大略的国王苏皮卢利乌马斯的率领下,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拉美西斯二世

约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即位(约前1290~前1224年),决心重整旗鼓,与赫梯一争高低,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地位。为此,拉美西斯厉兵mò马,扩军备战,组建了普塔赫军团,连同原有的阿蒙军团、赖军团和塞特军团,加上努比亚人、沙尔丹人等组成的雇佣军,共拥有4个军团、2万余人的兵力。公元前1286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和比布鲁斯。次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率4个军团从三角洲东部的嘉鲁要塞出发,沿里达尼河谷和奥伦特河谷挥师北上,经过近1个月的行军,进至卡迭石地区,于卡迭石以南约18里处的高地宿营,位于奥伦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是连接南北叙利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军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埃军试图首先攻克卡迭石,控制北进的咽喉,尔后再向北推进,恢复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于是,双方在克卡迭石地区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经过

就在埃及举兵北上之际,一场紧锣密鼓的备战活动也在赫梯全面展开。在拉美西斯二世还没出征前,赫梯就获得了情报。赫梯王穆瓦塔尔紧急召开王室会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粉碎埃军北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为此,赫梯集结了包括2500~3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在内的2万余人的兵力,隐蔽配置于卡迭石城堡内外,拟诱敌进入伏击圈后,将其一举歼灭。

约于公元前1269年,由继承自己兄长穆瓦塔尔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吐什尔(约前1275~前1250年在位)提议,经拉美西斯二世同意,双方缔结和平条约。哈吐什尔把写在银板上的和议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为基础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给赫梯国王。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

结局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当时的赫梯也处于其鼎盛时期。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使双方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埃及并未达到恢复亚洲属地的目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后继者日益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从爱琴海的小亚细亚一带席卷而来的“海上民族”的迁徙浪潮,与利比亚部落的入侵相呼应,日益动摇法老的统治,曾经一度强盛的新王国逐步陷入瓦解之中。

赫梯虽然占有叙利亚大部,一度雄视西亚。但与埃及战争后,本来就不甚稳固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动摇,不久即开始衰落。到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赫梯,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各臣属国家纷起反抗,赫梯国家迅速崩溃,至公元前8世纪,完全为亚述所灭。

影响   评价

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被史学界认定为“埃及帝国的末日”。拉美西斯二世的长期战争,并未能恢复18王朝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埃及的庞大版图。在战争的同时,拉美西斯二世曾兴建了众多的建筑物。然而,其统治后期的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技艺上都明显下降,这便是国内经济严重衰退的具体体现。拉美西斯二世之后,埃及帝国每况愈下,不久便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这也为后期埃及被外族僭居王位、处于衰竭而难以自拔之境,并最终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