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的来历?

青花瓷器的来历以及历史?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唐代就有了,明清时期的最有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7
德化窑青花瓷器,近年,笔者与同仁——林忠干先生就其:概况、发展、装饰艺术与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地位及影响,作了些初步研究并陆续报道。
本文以现有的资料,侧重介绍德化窑青花署干支纪年款器物,如能使人们增强对德化青花的了解认识,同时有助进一步研究,将是本文的心愿。
德化窑青花铭款器物
德化窑工利用瓷的平整面与器身适当位置铭文有:印、刻、书写三种形式,而用钴料为着色书写的铭文,以年代的顺序: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春,郭真荫墓志铭。墓志铭版长方形,上部两旁斜角。面施白釉,青料铭文:“德化县西隅上林,亡公郭真荫……正德己卵年季春吉日书”等63字,记载着死者地名、生死年月。字迹青料浅淡,蓝中闪灰并夹有褐色。白胎质地细腻坚致。高14.1厘米,宽12.8厘米,厚5厘米。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二月陈素轩墓志铭,瓷版横式方形,上额两旁作斜角,下端左右附贴凸出版平面呈横式双拱形作为承托底座。釉面肥厚滋润,胎釉中闪浅肉红色。釉面有脱釉,但青花字清晰。书写“殿士素轩陈公与节孺人郑氏墓……,嘉靖己未年冬十二月口日之吉”共484字,记录了死者的生平事迹。款字青料色泽呈现蓝中微泛紫的浓重。胎骨质坚细腻,俗话称糯米胎。版高17.5厘米,宽22厘米,厚0.5厘米。
万历二十二年乳白釉铺首衔环瓶,瓶盘口,颈部略长堆塑对衬铺双衔环作装饰,鼓腹,腹部以下凸弦纹至圈足。釉色泛黄,火候不足。器壁竖行楷书:“万历甲午年祈保台家平安者”12字,款字青料发色灰、黑、褐色三种色调。口径8.8厘米,高23.8厘米,足径8.8厘米。
天启四年乳白釉铺首衔环瓶,瓶造型与落款形式和上件相同。乳白釉色。铭款:“时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赛谢”15字,青花色呈蓝中带灰,白胎瓷化较好。
康熙十七年象牙著白釉双耳瓶,圆口外沿微卷,短颈,肩部上略丰以下渐收,长腹,平底略带圈足。上腹处堆贴对衬镶首衔环。釉色呈乳白基调。器壁楷书二行:“康熙拾柒年肆月吉日赛谢”11字,款识青花泛黑色。白胎,造型工整。口径6.4厘米,高20.5厘米,足径7厘米。平矮圈足。
雍正七年白釉青花款花瓶,瓶圆口外撇稍大,颈略长,溜肩长腹,底深内凹圈足。釉面白中泛亮青色。落款位置肩部横式楷书:“程田寺”,器壁竖式数行:“大清雍正柒年肆月毂旦三世尊佛炉前应用弟子颜臣相叩谢”共28字,款字青花色蓝中泛黑。白胎。器敦厚挺拔。口径14.4厘米,高45.5厘米,足径10.5厘米。
乾隆三十八年白釉青花款香炉,形制圆口,缩颈,弧腹下垂,浅圈足底露白胎。白釉脂润微泛青。器壁青花款:“水盂一座恭奉峰峡祖师公殿前供养乾隆叁拾捌年吉旦信士欧至勇虔诚叩谢”23字,款青花蓝色浓重。器工整庄重。口径16.6厘米,高9厘米,足径6.8厘米。
乾隆四十一年青花山石人物灯笼式花瓶,圆口,腹部略带椭形。圈足。釉色闪青微泛冷灰。器壁青花绘石古人物纹与诗句为装饰,底部有花;双重线圈内十字形排列款:“乾隆肆拾壹年章龙”8字。纹饰图案,款识有花色蓝中泛灰。器面高30厘米。
道光元年青花山水人物纹钵、钵圆口、弧腹,腹部以下内收,圈足较高,底露细白胎。釉面呈粉白色,亦颇有莹润感。器壁绘有青花山水人物纹饰,另一面铭文:“道光元年岁次辛巳捌月置地龙感应圣王境本境弟子汤茂位叩谢”27字。装饰图案,款字青花色晦暗,器体较厚重。口径16厘米,高9.5厘米,足径6.6厘米。
同治十三年亮青釉烛台,烛台器型呈凸形状,宽边圈足。釉色亮青,底施釉。青花款:“金兴甲戊年口兴同治十三颜记硕口”15字,款识青花呈鲜蓝色,具有漂浮感。插烛口径3.2厘米,高4.5厘米,足径9.3厘米。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吴缉堂墓志铭,墓志分为文版和底座两部分,瓷版近长方形,上额微拱圆形,下端两旁作斜角,底座横式扁方形,中部内凹可供瓷版竖立。底座正面刻划简单的线条图案象征“蝠”(福)。白釉微泛黄。铭款“皇清奉直大夫吴缉堂公墓志”等共512字,款字青花泛黑色调。版中部最高处为24.7厘米,两旁高分别14.5-15厘米,面宽20米。
余论与小结
综观上述纪年款器不难看出,德化窑烧制青花,由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春,郭真荫墓志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新制的吴缉堂墓志,这为数不多的纪年款墓志与器物,以它们连绵不断的实物形象,向人们讲述其制烧、发展由来已久,历经三百七十余年的生产历史,从而也反映出大量精致的产品在国内流通,并走出国界,它仅次于景德镇窑青花,但列于同时期各窑青花之冠。
德化窑青花产生有内外因素所决定:其一,德化境内有制瓷的丰富优质原料和供烧瓷器的燃料,制瓷自宋、元、明以来,德化窑工们掌握了一套娴熟的工艺技术,同时地处山区城镇的闭塞,历史上频繁的战乱都未遭受到影响破坏,使之一方天地的经济、人民生活有相对的稳定,这些都给德化窑青花兴起具备了有利条件。其二,青花瓷早在我国的唐代巩县窑系就生产出最初的青花瓷,在南方,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大量涌现以后,入宋的磁州窑白地绘黑花、吉州窑彩绘,元时代磁州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青花瓷器,这众多釉下彩绘技法和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都为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技术的进步使青花生产步入黄金时代,至清康熙时烧制的青花达到了最高峰,并占国内主要市场。
明代德化窑以烧制乳白釉瓷而著名,窑工们为求自身经济、生活富裕为目的,在开拓新产品、扩大社会需求量与竞争能力,同时在景德镇窑青花强烈影响,德化窑工开始创烧釉下彩,以当地的钴料为着色剂,如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郭真荫墓志,可以得到证明,又如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二月陈素轩墓志,该墓志烧成瓷化达到预想效果之外,款识青花发色蓝中微泛紫的浓重,这种呈色青花钴料,德化境内尚未发现,但在明嘉靖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上常运用的一种“回青”料或用石子青料配合使用的色料,应是来自景德镇窑,从此亦足以证实“景德镇的窑工有可能流散各地,至德化等地传授技术,德化窑工也可能从景德镇窑引进青花瓷烧成工艺方法”的推论,时至清代,德化窑以烧制青花瓷代替了白瓷生产或为主流,“其繁荣、衰落与景德镇窑的发展保持相对的一致性,更充分证明了不可分离的渊源关系”。其产品的特征有地方特色与景德镇窑又有区别。
以上几件德化窑青花纪年款器物,成为我们研究与鉴定德化窑青花的可靠依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