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纪录片《九零后》?

如题所述

是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佳作。这里的“九零后”,指涉的倒不是出生于1990年代之后的年轻人,而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老人。与此同时,这里的“九零后”也诚如电影英文名“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所言,有“恰同学少年”之意,即纪录片着重记录了这群年过九旬的老人的少年时代。

《九零后》,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佳作
《九零后》海报
这群“九零后”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等等。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南联大学生。

《九零后》,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佳作
杨振宁
《九零后》,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6
作为某二线城市的00后来说,感觉纪录片上反应的零零后的生活,与本人的生活有些类似,却又有些不同。
类似的,便是本人身边认识不少的像纪录片里多才
艺的同龄人。而他们的思想深度,也与纪录片的主人公不相上下。
不同的,便是本人也认识不少只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同龄人,大部分人往往去读个技校混日子后就出来找工作了。(比如说自己亲戚家的同龄人)他们的想法和我的同学大不相同,往往我们在对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辩驳之时,对难题进行讨论之时,他们想的是看韩剧做微商谈恋爱。(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客观说明事实。其实这三样重点中学的不少学生也会做,但他们往往自身素质也不低)
拍摄对象是北京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同龄人,他们或者热爱科学,或者喜爱独处,或者热爱自然,或者精通许多才艺……仅仅是这些也无法准确的把零零后这个群体面面俱到地反映出来,他们的生活经历,只能说是零零后的代表,不能说是零零后的全部。
阶级可以决定攥取资源的多少。毫无疑问,北上广深的生活在中产家庭的同龄人,比本人和本人所在城市的大部分同龄人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但是,本人身边的大部分同龄人,也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互联网,培训机构等)尽全力提高自己。身边有不少大神,有的编程拿过全国奖项,有的自学本科知识,有的唱歌表演十分厉害。但更多的是努力读书开阔眼界积极思考的普通学生。当然,本人也深知有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同龄人他们很早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拼命学习去争取我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到的机会。
本人身边也有不少同龄人草草读了个初中便去读技校混日子,打架斗殴的不在少数,甚至误入歧途的也有。这也是真实的零零后。这些听着离我好像很遥远,因为本人所在的学校,也是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市重点中学。正所谓平台决定高度,不论是什么后,站在高平台上的永远是少数人。
纪录片中的主人公有选择是否在国内受教育的权利,然而本人还有绝大部分同龄人是没机会选择的,我们只能备战高考,考个好大学。
其实本人感觉自己处在一个中间的阶层,虽然可以吃饱穿暖,也有点闲钱去干其他事,但绝非能像中产阶级同龄人一样可以发展各种爱好,也没有想过去游学等一些会花些不大不小数目的项目。所以本人只能用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用网络等手段开阔眼界。然后努力学习,争取到达一个更高的平台。
第2个回答  2021-06-16
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九零后》从个体生命的角度进行叙事,这些“九零后”老人在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高龄,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的本貌。对他们来说,西南联大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版影像。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的理想也开始变化。在分享会上,有人说那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6-16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正在热映的纪录电影《九零后》中,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大师出镜亮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南联大学子。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豆瓣评分高达8.2分,很多年轻观众评价,片中大师们崇高的爱国品格、勤奋的学术精神和认真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令他们大为感动。该片导演徐蓓说,她希望通过一个个联大学子的个体视角,串联起西南联大的珍贵历史。
  以学子视角串起联大记忆
  拍摄西南联大题材,对徐蓓来说不是第一次。早在2018年,她就已经拍出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完整展现和解读了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在业内和观众中均收获了较高口碑。
  当接到拍摄同题材的电影邀请时,徐蓓有些抗拒,“相当于你刚刚跟西南联大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投入的情感、精力和智力都达极致,现在又要再做一个,有点不知从何说起。”但出于对西南联大极深的情怀,又被片方的诚意所打动,徐蓓答应拍摄《九零后》,前提是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
  徐蓓把曾经看过的西南联大相关资料全部搬回书桌,开始从头看。她还去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浏览观众对《西南联大》的反馈,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发现。“大家对第三集《大学之大》的评论最多,这一集是讲联大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会引用片中杨苡那句‘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过好每一天),还有人称赞大师们的状态,说他们的眼神是有光彩的……”
  在徐蓓看来,电影往往从一个很简单的点出发,逐渐传递出有关人性、历史、精神层面的很多信息。因此,她决定以联大学子的视角出发,从他们各自的现状开始,串起他们有关这所学校的青春记忆。
第4个回答  2021-06-16
90后这部纪录片真实的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面临的困惑,让人看完之后,特别的有感触,做一名90后,我们更应该努力的去拼搏,去奋斗,只有奋斗了之后才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