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翻译

如题所述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的翻译: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出自《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为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
原文节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译文: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
赏析:
文章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语语真切。接着写近世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末尾以“训词”作结,点明题旨。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7-10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在这句富有诗意的古代汉语中,走卒和丝履,这两个反差极大的意象碰撞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阶级的分野:走卒与农夫
走卒一词,泛指地位卑微的基层服务人员,常被用来形容仆役、信差等从事简单劳务之人。而农夫,则是从事田间劳作的农民,为社会提供衣食所需。这句话将走卒和农夫并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严明的阶级划分。走卒位于社会的底层,而农夫虽然稍高于走卒,但也属于劳苦大众,与上层社会的士大夫有着天壤之别。
生活的反差:服农夫与蹑丝履
服,指穿衣。这句话中,服农夫意为穿着农夫的衣着,即粗布麻衣。农夫的服饰朴素耐用,与他们辛苦劳作的生活相匹配。蹑丝履却截然不同,丝履是一种质地轻薄、舒适的鞋子,常为达官显贵所穿。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凸显出走卒与农夫在生活条件上的天差地别。
社会的畸形:走卒类士
类士,意为像士一样。这句话中,走卒类士并非指走卒的品行或才能与士大夫相近,而是讽刺走卒的打扮和举止模仿士大夫阶级,妄图僭越阶级界线。在古代社会,士大夫是社会精英,拥有高贵的身份和体面的生活。走卒出身卑微,却企图通过外在的装扮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这不仅是一种越轨的行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僵化和对身份地位的畸形追求。
发人深省的思考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句古语,揭示了古代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中,应打破阶级壁垒,消除身份歧视,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和尊严生活的权利。这句话也告诫我们,不要盲目攀比和模仿他人,而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