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题所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学生善于思考,领悟力强,很快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理清解题思路;而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的门路,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数学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在解题实践中的具体化。因此,探索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一位新教师,应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呢?下面就此谈点看法和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一、设计最近发现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现区,则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如果内容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在讲授新概念、方法时,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适当增设层次,减少思维坡度。创立这样的思维最近发现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在教学教案的设计中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提问一步步深入,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最近发现区”,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和渴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隐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学生课堂答问后,我们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让学生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得以及时地“对症下药”,启发诱导,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挖掘知识内涵,培养数学兴趣
  当今数学教材的编写,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其逻辑结构严谨、抽象的要求,有时不可能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而作为教师如果他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这种抽象结构的形态上,学生的思维就会因缺乏具体生动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来源及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介绍一些相对于课本来说是新的、更系统的知识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同时,兴趣也很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数学的兴趣无疑能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强烈而持久的推动力,极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首先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议议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或复习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我本人觉得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要不失时机的添加一些相关数学史及生活中的趣味题等。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之前,可简单地介绍古代泰勒斯用一木棒测量金子塔高度的故事。又如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及我国古代的“百钱买百鸡”的故事。这样学学生就把听故事的动机与兴趣在教师引导下成功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趣的、有规律可循的。
  四、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比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若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闻不同,对一个很有创性性的回答教师也未置可否,或只顾自己表演,而不注意学生在想什么、说什么,这会使课堂气氛趋向沉寂,无形中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欲望,就更谈不上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成败得失,思维的优劣;通过评价,能使学生掌握一堂课或整个问题的概貌。因此,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措施和方法。
  五、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为学生思考问题“铺路搭桥”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学习,提高数学能力的归宿,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老师备课选例题时往往受自己的思维及参考书的局限性,想到的解法可能很有限且思路繁琐,而学生中有的思维敏捷、思路活跃,他们往往不会局限于教师的解法,而是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不可以有其它的简便方法呢?因而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因此在课堂答问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框内,那样将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堂答问时,教师要在学生的思维迷茫之时,思路中断之际,方法纷乱之中,不失时机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阻碍,逐步开辟思路,掌握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索以及独立的评价、反思、调节,再解决原问题便易如反掌。这样的好问题,不但能让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获得发展、提高,而且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了学会的感觉,有利于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
  总之,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对此加以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做得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9
个人感觉学生思维不太好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知识网络还没建立或者不够完善,使得思考的时候总会遇到许多碰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想让学生很快记住公式或者解题方法,需要老师的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非常详细通俗易懂的解释。
想让学生思维运转起来,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多方面解答同一个问题,就好比一个问题尽量用多种不同方法解答出来给学生看,久而久之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
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一个不感兴趣学这门科目的学生感兴趣,首先老师既要讲得详细,也要生动,结合生活与实际。诙谐幽默的老师不仅能给课堂增添一分学习氛围,彼此都能够快乐的上完一堂课。
第2个回答  2019-12-02

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人们正是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在数学课堂教学 中,语言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小学 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思维。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要求说话完整、语言清晰准确,用逻辑性语言表达,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理运用教具,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教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

三、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 到了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


四、加强思维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是智力活动的创造水平。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既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常规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辨证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稳固且易于迁移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个体发展上看,人的思维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3个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指人们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并产生创见的思维,它是一种突破常规而又合乎逻辑的全新的思维形式,是创造能力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善于独立的思考、思维不囿于常规、勇于创新,具有主动、求异、发散、独创等特点。

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抓住有利时机,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