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合理的残肢体位?

如题所述

一、 保持良好的体位。保持正确的残肢肢体位置,防止残肢关节挛缩与畸形。由于截肢后部分肌肉被切断,会引起肌力不平衡,发生关节挛缩。如:髋关节屈曲、髋外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其结果将影响假肢的对线。术后应将关节置于功能位,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关节灵活无畸形。可于手术后24小时内在患肢下方垫枕头以减轻肿胀,24小时后即应移去枕头,以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因此,大腿截肢者术后应注意把残肢伸平(髋后伸),尽量向身体中间并拢(髋内收)的位置。截肢者可以每日俯卧位两次,每次30分钟。仰卧时,应注意不要图舒服些或为减轻疼痛而抬高患处或把残肢垫高、在会阴部垫枕头而使大腿外展;长期乘坐轮椅、用木拐将残肢抬起等不良姿势;不要把残肢向外分开或把腰垫高;小腿截肢术后应注意将残侧膝关节放置在伸直位,不应该在大腿或膝下垫枕头,不应该屈膝躺在床上,也不应该屈膝坐在轮椅上或把残肢放在拐杖的手把上。

二、 消除残肢浮肿。术后手术创伤和肌肉收缩力不足,静脉回流障碍,都会引起残肢浮肿。这种浮肿是暂时性的,待残肢循环建立后可消肿,一般需3-6个月。但使用弹性绷带,合理包扎残肢,可以减轻浮肿、促进定型。

近年来,国际上采用术后即装假肢,即在手术台上,截肢手术结束后麻醉尚未清醒时,给截肢者装上临时假肢,术后一、两天可下床练习走路或作其它功能训练,这种方法不仅对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对加速残肢定型,减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很有帮助。还有采取环境控制治疗法,即在手术后将没有任何敷料覆盖的残肢置入一个空气调节器相连的透明气囊中练习走路。容器内压力可以调整变化使残肢收缩定型,促进残肢早日定型。

三、 减缓残肢疼痛:疼痛原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手术对神经刺激; 2) 残肢血循环障碍; 3) 残肢被切断的肌肉异常紧张; 4) 残肢有神经瘤; 5) 中枢神经损伤。 在装配残肢前必须消除疼痛,根据病因采取手术、服药、物理治疗、封闭、针炙、注射或心理治疗等,避免恶性疼痛刺激在大脑中枢形成灶。大部分可治愈仅少数需手术治疗。

四、 保护残肢的卫生。每日就寝前需用肥皂水清洗残肢,若使用残肢专用的护理液、润肤露则预防残肢感染的效果更佳。

五、 残肢窦道或溃疡。窦道的形成多由于感染后伤口深部有异物存在,如粗丝线头、死骨。溃疡多由于皮肤血运不良,残端瘢痕组织过多,神经障碍等因素,又在承重部位。创面不愈会影响假肢装配,其治疗的方法是根据情况,消除异物、处理伤口或再次截肢。

六、 残肢滑囊炎。残肢上发生滑囊炎,若常在负重部位摩擦会继续变大、难以消退,称为异常滑液囊。一般情况下无影响,如滑液囊过大或已感染,则需治疗,同时应消除产生滑液囊的原因。

七、 瘢痕。术手瘢痕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会因手术不当或炎性变化使线条状瘢痕扩大、粘连或挛缩,少数有瘢痕体质的人则会产生瘢痕疙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1
下肢截肢多由于严重创伤、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原因所致,随着病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截肢后病人的康复意识逐渐加强。从康复的角度考虑,截肢不仅仅是破坏性的手术,也是功能重建的开始。

通过自我康复训练,有利于顺利装配假肢,提高截肢病人的自信心,使病人日常生活能自理,早日回归社会。通过教会病人对残肢进行自我护理及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效果,对术后整体的综合康复起到了很大帮助。

康 复 训 练

残肢体位

合理的残肢体位对避免发生关节挛缩十分重要,指导病人的残肢放于功能位,各关节保持中立位。

膝上截肢体位:髋关节应尽量伸直和略内收位,不要外展,术后截肢下方不需垫高,即使为了防止出血或血肿而垫高残端,2天后应尽快放平 。仰卧位时不要在腰部下面放入枕头,或在两腿之间放入枕头,站立时不要将残肢放在腋拐的扶手上,以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

膝下截肢体位:膝关节应伸直位,坐位时避免长时间屈膝,以防膝关节屈曲畸形;病人躺、坐时不要让残肢垂下,床缘于屈膝位,卧位时膝关节应伸直,不要在膝部的下面垫枕头,不要躺在床上将小腿垂在床边,也不要坐在床边或轮椅上下垂小腿。

残肢皮肤护理

术后一般采用以软包扎法的弹力绷带固定残端,保持残肢均匀受压,同时防止肢体位置不佳引起挛缩、水肿、血肿形成,促进淋巴组织液回流,帮助残端消肿塑性。

待病人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减轻后,先由医护人员示范,逐渐教会病人用手掌轻轻拍打残端,每次3min~5min ,每天3次~6次,时间、轻重程度由病人自己掌握。通过有节奏地轻轻叩击残肢末端,有利于促进循环,减轻水肿,有利于消除幻肢痛这一主观感觉 另外,拍打残肢可使残肢的耐力逐渐加强,为日后安装假肢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由近端向远端牵拉按摩病人残端皮肤,每日2次,每次20min 。然后搓,用残端蹬踩,由软物到硬物,强化皮肤的韧性和肌肉力量,促进新血管形成。伤口愈合后教会病人自行照顾残端皮肤,及时处理残端皮肤擦伤、发红、肿胀、湿疹等。每日睡觉前清理皮肤,用刺激小的消毒剂对擦伤及压迫发红皮肤进行擦拭,以无菌纱布覆盖,用刺激小的肥皂清洗,再用毛巾擦干,涂以霜剂和软膏或橄榄油软化皮肤,防止干皮形成,以减少干硬的瘢痕在训练时受压而爆裂。

残肢关节活动训练

术后应尽早进行髋关节的各方面运动,指导关节活动的原则是从被动活动到主动辅助活动再过渡到主动活动。具体方法:术后24h在不引起不能耐受的疼痛情况下进行被动的、范围尽量接近正常的最大限度的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活动时速度要慢、动作要轻柔,每日2次,屈、伸、外展、内收,每次各练习3遍。当患肢疼痛减轻后逐渐过渡为主动辅助运动,最后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每天2次或3次,每次10min~15min。

残肢肌力训练

残肢肌力的强弱对于日后熟练控制假肢尤为重要,因此,截肢手术后应尽快增加肌力的训练。术后3d~4d,截肢者可于病床上利用松紧度不同的橡皮圈、弹簧及滑轮等锻炼未受伤的健肢,为装配假肢做准备。增强残肢肌力的训练于术后第1天就可在床上开始,病人逐渐掌握。

训练方法:在石膏固定或弹性绷带固定下,取正确体位进行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膝上截肢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主动静止的股四头肌、臀大肌收缩和髋后伸、内收活动,1周后开始做主动的髋关节的外展、内收、后伸和屈曲活动。数日后能够下地,可进行肌肉强化训练,用双手按压残肢,让病人抬腿做肌肉抗阻训练。

2周后伤口愈合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运动,并进行假肢装配前的训练。膝下截肢训练:原则与膝上截肢相同,膝下截肢者以训练股四头肌和预防膝关节畸形为主,可做膝关节主动或被动练习,加强伸膝训练,徒手抗阻肌力训练伸膝,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减活动强度。

训练要求:训练以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为主。练习时以病人主观感觉轻松、无疼痛为宜。

残肢承重训练

给予残端多次和均匀的压迫、按摩、拍打、残端蹬踩,由软到硬逐渐增加残肢的负重,每日2次,每次15min~30min或适当延长时间。指导病人逐步扶持双拐下地活动,并有陪护在旁看守,防止摔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早期可协助床上坐位训练过渡到跪位平衡,再过渡到站立平衡,使其尽早练习单腿步行或扶拐步行,训练良好的行走功能。

站立平衡训练

让病人在助行器的保护下在垫上进行站立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在训练平衡时,可与病人互相传递物品,护士可向前后及两侧方向推病人破坏其平衡,而考验病人保持平衡的能力,促使病人建立单足站立平衡和稳定。也可采取单足跳跃和跳绳的方法进行训练。

步行训练

使用腋拐进行步行训练,除了平地行走外还要训练上下台阶,转换方向及灵活性。要训练跌倒后如何站立起来,让病人在平行杠内对镜子站立,骨盆保持水平,由双手扶杠到单手扶杠再到双手离杠,延长单腿站立的时间,最后让病人练习单腿跳。

截肢病人的康复治疗是以假肢的装配使用来代偿已截肢体的部分功能,实现生活自理,从事适当工作,重返社会为目的。

病人自截肢术后到装配假肢前,通过自身对残肢的康复训练使残肢的条件情况最大限度地达到并适应假肢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肢术后,造成残肢极大的创伤,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残肢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残肢关节萎缩畸形、残肢发凉、肿胀、痛觉敏感,直接影响装配残肢后的功能发挥。通过病人对残肢的自我康复训练,可以促使残肢尽快愈合、消除肿胀、疼痛减轻、成熟定型,残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强化,运动协调性提高,从而帮助截肢者顺利安装假肢,发挥功能,让病人能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2个回答  2020-11-01

贴图说明截肢部位,会有康复技师告诉你截止后的注意事项和康复锻炼的。

第3个回答  2020-11-01
问专业的健康师,合理的安装残肢,肢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