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如题所述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现在的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帝王。

因为唐高宗在位期间,唐朝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扭转了太宗时期在辽东战局的颓势,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

唐高宗继承“贞观之治”,国力持续强盛,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由此来说唐高宗被历史低估了,也并不准确。因为李治这个皇帝,和秦国历史上的秦昭襄王有点像,他在位的时期很伟大,但是和他有多大关系呢?

唐高宗李治在位前期的“永徽之治”,朝政主要把持在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手中。公元660年以后,李治身体时常不好,朝政又逐渐被武则天把持。

如果把唐高宗在位时期的所有功绩都归到李治身上,说他多么伟大,明显是言过其实的!

永徽之治,唐朝庙堂的决策,取决于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将仁孝的太子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同时,嘱咐李治继位之后,重用并升迁李勣。

同年六月十日,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八月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以二人辅佐朝政。

永徽之治,是唐高宗继位初年,基本遵循唐太宗时期制定的各项政策。实现了唐朝版图的空前扩大,百姓物阜民丰,使得天下大治。

永徽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入侵唐朝庭州,唐朝派遣梁建方征讨西突厥。

唐朝连续多年对西突厥用兵,永徽三年,唐军在牢山之战大败阿史那贺鲁。先后派出程知节、苏定方率军出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显庆二年,大将苏定方率军击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逃往石国,被生擒,西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伸向了中亚腹地,空前扩大。

永徽二年,百济入侵新罗,侵占大片领土,新罗派遣使者恳求唐高宗下诏令百济归还领土,并责令高丽和百济保证当地的稳定,否则后果自负。

永徽六年,高句丽与百济把唐高宗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联合进攻新罗,同时向日本求援。

新罗向唐朝求援,李治派兵攻打高句丽和百济,战争持续到龙朔三年,大将刘仁轨在白江口大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唐军攻占百济全境,百济灭亡。


废王立武,唐高宗独掌大权的开始

永徽二年,唐高宗孝服期满后,迫不及待地就把自己的老情人武则天接进了后宫。刚入宫,缺乏根基的武则天,不得不卑躬屈膝讨好各方,获得一片称赞。

武则天深得李治的宠爱,永徽三年被封为二品昭仪,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日益加深。最后决定废掉原配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在征求辅政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的意见时,唯有李勣说这是皇帝的家事,不需要询问外人。

可能李勣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自己这句话,他的徐氏家族被灭,自己还被掘墓毁棺。再给他一次机会,他是否会为自己感到耻辱。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激烈反对,褚遂良甚至扔掉笏板,摘下帽子,扣破额头表示誓死反对。李治完全不顾大臣的反对,坚决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永徽六年,武则天被立皇后,联合许敬宗开始陷害反对立他为皇后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同年,褚遂良被赶出朝堂,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贬至黔州,被逼自杀。

废王立武事件之后,唐高宗李治开始独掌朝政,乾纲独断,成为大唐王朝真正的掌权者。但是这一时间没有持续多久,他强势的老婆就把他权力拿走了。

帝后同朝:舅舅退了堂,老婆走上台

前门赶走了狼,后门又进来了虎,完全就是唐高宗朝真实写照。显庆四年,武则天和许敬宗以谋逆的名义,把长孙无忌贬至黔州,借机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朝廷的大权好不容易收回到了唐高宗李治手中。结果显庆五年以后,李治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朝政。

这是武则天趁机插手朝政,开始参与唐朝的中央决策。为了进一步执掌朝政,武则天开始慢慢扫除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

李治一度发觉了武则天的企图,看到武则天有主导朝局的趋势,为了李唐江山,开始有了废后的打算。

但却被武则天提前知晓,武则天找到李治,一哭二闹三上吊,把李治给治得服服帖帖,李治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是废后这件事总要有个背锅侠吧,很不幸协助李治拟定诏书的上官仪被拉出来顶了包,劝阻被诛杀,后来因为孙女上官婉儿被中宗李显宠爱,才得以平反。

此后,李治再也没有理由压制武则天,而且不久之后,李治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眼睛都有点看不见了,武则天得以掌握朝政。

唐朝在此时出现了帝后同朝的奇葩现象,至于说李治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病,估计武则天比谁都清楚,李治可能换个皇后病就好了。

历朝历代,如果皇帝出现不能理政的情况,多半是培养太子监国,自己辅导太子接掌国政。

但李治却把朝政交给了武则天,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守成之君,不知道伟大在哪里,合格在哪里?

唐高宗的文治武功集中在前期,与民休息是他的主要政绩

武功方面来看,唐高宗吞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使唐朝的版图达到最大。这几场战争集中在永徽二年到龙朔三年,将近十二年的时间。

最后一场李勣攻灭高句丽的战争,虽然持续到五年后的总章元年,但其实龙朔三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获胜,攻占百济全境,已经基本锁定对高句丽之战的胜局了。

另外,西域战场和辽东战场的主要将领苏定方、李勣、刘仁轨等人,都是在太宗朝已经声名鹊起的名将了,李治更像摘桃子的。

文治方面,唐高宗时期编纂的《永徽律》《唐律疏议》,均完成于永徽前期,都是由长孙无忌主持修订的,当时朝政都掌控在长孙无忌手中,李治的作用相当一般。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坚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本着少折腾的原则,极大地缓解了唐初连年征战的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的犯罪率,社会安定繁荣。

另一项重要举措是重视科举制度,为了有效地选拔优秀人才,李治在位时期更多地采取科举选才制度。

当时参加科举选士的人员极大地增加了,甚至李治的好几位宰相都参加过科举,拥有功名。

但是唐朝的科举选材制度还远远不能与后世的宋朝相比,大部分官员的选拔还是依靠世族推荐,但不能否认李治在科举推广中的贡献。

整体来看,唐高宗李治时期的政绩,成绩十分耀眼,但是貌似很多都和他关系不大。

如果硬要把一些政绩加他身上,来个定位,个人认为他的历史地位不会高过汉景帝。至于说跟他老爹比,那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是的,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觉得李治这一辈子都非常的无能,全是靠着武媚娘才坐稳了江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历史上李治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皇帝,一点都不比其他唐朝皇帝差,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才让武媚娘掌握的政权,这才变成人们口中说的无能皇帝,不过在他身体好的时候,确实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是什么人物?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 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一、勤政爱民,爱民如子

太宗李世民崩溃,唐高宗李治继位bai之初,他没有因为父亲李世民为他创造了繁荣的世界而懒惰地享受。 他首先继承了李世民的遗志,继续执行李世民在位时颁布的各项对国家有益的政策。 李治在太子的时候经常问李世民左右政事,所以他处理政事也非常粗鲁。 而且,他经常彻夜未眠地读奏章处理政事。 除此之外,他以世界为中心,爱着人们。 据说有一次,河东发生地震,很多人民流离失所,唐高宗李治亲自派遣使者慰问灾区,检查灾害情况,免除当地三年的税金,当地人民对唐高宗李治都表示感谢。 李治的勤政爱民使唐朝的国力更加兴盛,很多人只知道“贞观之治”,但可能不知道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有“永徽之治”的大唐盛世。 


二、伐木决断,独断朝纲

大部分人肯定没想到被传闻软弱无能的皇帝在历史上是个果断的人。 他在继承人之初,对外,面对西突神人的攻击,他派遣军队,穿着西突神的服帖,长期不敢骚扰边境。 在内部,面对房遗爱、高阳公主们的谋反,他处毫不惊讶,深入调查,抓住机会夺回了很多参与谋反的人们、杀戮和囚犯,大幅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为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一些辅政大臣,李治有时处理不了政事,他为了踢这些绊脚石,增加自己的皇权,他自己的舅父孙无忌也被迫自杀,很多政治上不利于李治的朝臣也被剥夺了权力 从此,李治不再受政治制约,一切都可以自己决断,以唐朝的皇权为顶点加强。 不仅如此,国力繁荣时,远征高丽,大败高丽,攻占其都,俘虏皇帝和贵族,将高丽领土纳入唐朝领土,大唐领土面积也在此时达到顶峰,此后国家继续国泰民安。


那么,李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综合起我们现在所知的情况,高宗李治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但是还构不成双重人格。在父皇的权威面前,在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要求方面,他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小心谨慎。所有公认的好品质他都具备,所有正面的评价他都拥有,然而他想做的与社会不合拍的事情,他也照做不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评语:“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北京话叫做“蔫坏”,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闷骚”。你们希望我做的,我都做得天衣无缝,我自己想做的,要你们毫无觉察。太子不是需要孝道吗,那我的孝道谁都挑不出毛病,你们还要特受感动。你看太子殿下,亲自为父皇允脓包,不肯坐车,扶着父亲的御辇步行几天。感动不感动?感动。但是,私下,竟然敢动父亲的女人,法律立场的庶母。你说这个胆子有多大?

李治这个大胆行为,跟隋炀帝都有一拚。据说,隋文帝临死的时候发现了隋炀帝在后宫非礼嫔妃,决定废了隋炀帝。隋炀帝抢先动作,杀了皇帝,顺利即位。这就是说,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如果被唐太宗发现,唐朝的历史一定大大改写,但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好,神不知鬼不觉,所以历史依旧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等到高宗即位以后,不再担心这个秘密暴露了,这个事情才大白于天下。


更绝的是,宫里那么多的眼睛啊,他们是怎么蒙混过去的呢?我们到现在也很难理解。不得不承认,他们做事周密。做事周密的人,心思一定缜密。内心里把很多原则都不当原则,外表却温良恭俭,想让你们知道的事情,感天动地,不想让你知道的事,如同没有发生。

现在,我们还能说太子殿下是孝子吗?当然不能。天下孝子都要这样,那还不天下大乱吗?但是,为什么太宗以下都认为太子是孝子呢?很简单,大家都看走了眼,大家都被李治的表演所蒙蔽。

这不正是优秀的政治家吗?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把高宗当作傻孩子。这有多么奇怪啊。


结语

从唐朝的历史记载来看,如果没有唐高宗那个时候的管理,就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姓也就不会生活的非常富足,从这里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应该是被历史记载给坑了,他其实是非常孝顺而且胸有大志的一位皇帝。

第2个回答  2021-02-18

可以说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后人在提到他的时候,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老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及他的父亲李世民,甚至很多一部分人认为唐朝的江山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中,这个罪魁祸首就是李治了,这一点不得不说是李治的失误,但是李治的心中有苦不能够说啊!

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两位在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帝王中间,再加上武则天这个女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导致李治被人为的忽视了,可以说出了在武则天的问题之上,李治在政治和军事上绝对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了,其实按照道理而言,虽然李治也是嫡子,就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亲儿子,不过他却是老三,不过随着李承乾的造反的阴谋败露,李治在长孙无忌等重臣的支持下成为了太子,而原本最被看好的李泰却失败了,按照李世民自己的说法就是他认为李治仁厚,如果选择李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李承乾和李泰都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选择李泰的话,可能李承乾和李治就不会存活了。


李治在继承皇位之初,手中的权利是受到他爹李世民留下辅政大臣的制约的,而这两个辅政大臣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他们代表的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关陇贵族的利益,许多大权都是这在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手中,李世民这样安排确实能够保证李治顺利的完成政权的交接,不过也让李治的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而这个时候的关陇贵族的势力还是异常强大的,但是李治能够很轻松的解决关陇贵族带给他的威胁,并且处理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毫不手软,这哪里是一向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皇帝的形象呢?

要知道杨广在当初面对李治同样的难题的时候,采用的却是躲避的态度,这一点从他长期远离长安就能够看得出来,无论是营建东都洛阳还是长期呆在江都,可是杨广束手无措的关陇贵族在李治手中,利用武则天册封皇帝这个事件,彻底拔除了关陇贵族的势力,使得长孙无忌成为了最后一任关陇贵族的带头人了,在长孙无忌被逼迫着自杀的时候,也许他才算是看清楚这个当初他认为软弱的外甥,哪里有半分柔弱呢?

而且在处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的事情上,李治的表现更是处变不惊,将参与谋反的人按照调查的结果给予不同的处理,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太过于扩大,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硬是将李治的几个兄弟牵扯进来,尤其是李恪,也许真的像李世民认为的那样,能够保全他的这些儿子的性命了,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政治上,他继续实行李世民曾经的政策,也没有因为他的父亲给他打下了一片好的基础就吃喝玩乐,反而异常勤政,并且经常批阅奏章彻夜不眠的,颁布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让唐朝的国力不断的增强,要知道在李治去世之后到李隆基继位的20多年时间里,唐朝可是没怎么消停的,但是李隆基上台之后能够快速的让唐朝达到鼎盛的“开元盛世”,这里面就是有着李治打下的良好的基础了,否则还真的不好说了。

而且在逼死长孙无忌之后,李治就将大权完全的掌控在他的手中,无论是宰相的任命,还是武将的选拔和任用,都是在李治的完全掌控之下,虽然李治身体不太好,有时候不得不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但是在李治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无法插手军政,只是在李治的委托下帮忙处理朝政而已。

在军事上李治更是让唐朝的疆域在他的手中达到了极致,这是李世民、武则天甚至李隆基都没有达到的疆域,就是这个给人感觉懦弱的李治,在武功方面绝对是唐朝皇帝中仅此于李世民的存在,他完成了李世民一辈子的遗憾,也就是高句丽在李治的手中被彻底打败,并且成为了唐朝的疆域,而李世民和杨广都曾经在高句丽手中吃瘪,但是李治手中却完美地解决了,当然这也要感谢他爹李世民给他留下了李绩这员唐朝仅次于李靖的名将了。

而且李治也是慧眼识人,除了他父亲李世民留下的李奇等人得到重用,还有被李世民冷落的苏定方,也就是演义中的典型坏蛋,在65岁的年纪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就是“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唐朝的李治的手中达到了极致,所以让他成为古代能够泰山封禅的帝王之一,当然这里面还是有着他父亲李世民的一份功劳的。而且李治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且更多的启用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官员, 并且编撰了《唐律疏议》,这是我国古代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对于李治的评价,《旧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

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

当然李治也存在他的问题,就是必将他让唐朝的江山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中,而武则天从政的经验都是在李治的时候积累的,也让武则天培养了她的亲信,但是李治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在将权力受到皇帝手中之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李治是有心处理朝政可是身体不允许啊,这个时候难道他要将毫不容易收回的权利再次下放给大臣们,而选择武则天在当时看来应该是最正确的决定了,况且武则天的儿子是未来的皇帝继承人,李治怎么能够想象母亲会夺了儿子的江山呢?而且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吕后也没有走上皇帝的宝座,只能够说武则天的野心,李治没有猜透甚至历史也没有给他带去经验教训了。

就像《新唐书》说的那样: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而且武则天的问题,李治在世的时候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制衡,后世子孙无法坐稳皇位,李治有责任,但是他的儿子们是不是责任更大呢?总体而言,李治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唐朝在他的手中达到疆域的顶峰,而他更是唐朝仅次于李世民的皇帝了!

第3个回答  2021-02-20

唐高宗李治,其在位时间比李世民和李渊的执政时间加起来还要长,他被后世的修史家们贬为在重要的政治制度上建树极少的统治者,但如果真的是这样,唐朝能成为全球巅峰吗?李治执政时期的唐王朝可是整个唐王朝最为巅峰时期,很多人把他理解完全继承了贞观之治后的涨势时期。我更是不敢苟同。

的确,高宗时期,对于管理上的革新需求不多,基本的政府机构已于高祖时期设立,太宗又加以改进和使之合理化,李治继承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它具有一套顺利地发挥作用的制度,一个受集权的法治约束的行政体系,其中各官署的职责都有法律作了周密的限定和规定。

这一种制度化的行政机器的基础是制定成套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以使政府能顺利地运转,而这正是整个高宗统治时期并不关心的事,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认为高宗无能,可是我们想想,都有很完整的运作流程还需要去全部更改吗?答案肯定不需要,只需要修改部分在太宗或高祖时期未能相到的。

就如在太宗时期制定的《唐律疏义》,在李治执政时期,并没有忽视法律。相反,每隔一段时间,李治就要召集朝廷的官员来研讨法律,经过群臣讨论后修改来顺应时势力,这比唐朝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正规。在李治时期的个别法学家和注疏家都非常活跃,例如,超听说两位解除的官员赵仁本和崔知悌完成了私人选编的案例《法例》,它后来普遍使用于七世纪的法律学校。

李治另一个创举比他的父亲和爷爷都要伟大,就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执政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来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时期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

都说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好制度,可我的看法是科举制可以给统治阶级带来新的社会成分,来增加对于李治统治时期或者武则天执政后的新政体的支持。但纵观整个历史,我们发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来自两种途径:一种是勋贵和高级公卿子弟,一种是寒门子弟。但寒门子弟数量仍比非寒门子弟人数要少,可是在当时阶级社会下,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倒不如说李治是一种新政体的开创者,使得官僚阶层被注入了新的血液,更好地统治唐皇朝,不可不谓精明。

而对于科举制的另一个创新也不可不谓李治的高明,658年,李治下令为特定应试人举行殿试。在以后各朝各代,殿试几乎和进士同样被看重。因此,国家的首要官员在科举制下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整个朝廷上几乎是充满活力的,朝廷以一种崭新的模样呈现给世人。

在李治统治时期,通过科举制度的更加完善不断的扩大官僚队伍,给唐皇朝的财政带来了持久的和不断增长的压力,迫使李治用以后的各种大规模战争来获利,唐皇朝也逐渐被李治治理得地非常强大,其统治时期的地图板块非常大,周边国家,尤其是高丽,一直屈服于唐皇朝的威严之下。所以要说李治无能,我真不能赞同。

第4个回答  2021-02-22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想来唐玄宗李隆基从先辈手中接过锦绣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酿成了足以颠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乱。遥想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龙驭殡天,时年二十二岁的高宗李治一下子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副重担,这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朝,周旋于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之间,下了朝还要马不停蹄走访民间,体察民意,本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这种种迹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无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爱民,这也就是为何唐高宗执政时期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然而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的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拥有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他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李治与武则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铁腕搭档与对手。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自然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意见,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