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内容是寂静的月夜引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对月亮情有独钟,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中约有三分之一与月亮有关。这首《静夜思》从月色入手,由心理的疑惑不定到“举头”、“低头”的动作,描绘了由明月而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小诗,既没有巧妙的手法,也没有精美的词汇。只是用平静的语气,叙述游子出门在外的思乡之情,诗中情景交融,回味悠长。千百年来,每当人们望月思乡时首先就会想到李白的这首作品,历千年而不衰,这就是诗歌打动人心的价值所在。
据考证,李白《静夜思》一诗创作于公元726年(唐开元十四年)农历九月十五,古人不用公历,农历的九月中旬已经是公历的十月中左右。农历的十五正是月圆的时候,古代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但人们不管距离多远同时举头都能看到天上的明月,所以人们往往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身上。李白(701年-762年)24岁时离开家乡,游历天下。26岁时因病住在扬州旅舍,此时写下了《静夜思》这首作品。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孤单冷清的感觉,以及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李白纪念馆
辨析:“床”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关于这首诗中的第一个字“床”的意思,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汉字历史悠久,含义丰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字的意思也在不断变化。这首诗中的“床”就有以下几种理解:1、井台2、井栏3、卧具4、胡床(马扎)5、同“窗”,以及其他不同的说法。其中“井栏”和“卧具”这两种说法支持者最多,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的讨论也持续至今。
如果理解成卧具的床,那么诗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室内,诗人最可能的状态是夜梦初回,似醒未醒的状态,恍惚间他觉得地上明亮的月色好像秋霜一样,然后有“举头”、“低头”的动作。但这样理解有几个问题,第一躺在床上是否容易做出“举头、低头”这样的动作;第二旅舍窗户的大小,是否正好能从窗口看到月亮;第三唐代窗户不用玻璃,一般用窗纸,是否能透过这么明亮的月色,是否适合仰望明月。
因为有这些疑问,所以有人认为这里的“床”指的是院中的井栏。井栏也是古代诗词中“床”常用的义项。李白《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嵘。”这里的床都是指院中的井栏杆。这样理解的好处是作者赏月的位置变成了旅舍的院子,诗人的状态是深夜不能成眠,所以走到院中,由于夜深和身体不好,短时间内忽然对月色出现错觉,感觉月色好像秋霜一样,随之又恢复正常感觉,做出“举头”和“低头”的动作,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网络图片,侵权即删
《静夜思》版本
《静夜思》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版本有数十种。常见的有两种,一个版本即《唐诗三百首》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为后出的明代版本。明代以前常见的是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其内容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其他作品选读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2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李白

全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2个回答  2022-06-29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第3个回答  2021-12-03
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4个回答  2022-06-29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