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9章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关于论语19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

”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孔子因材施教。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大局之下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把握规律,都有可取的地方。之所以可取,是由于熟能生巧所致。

但是要把握大局,就需要超脱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君子着眼不停留在可观的小事小情上。西方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材,

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小材。”正好可以解释子夏的这句话。君子所为应该在大事上,这正是君子不为小道的原因。

子夏是孔子后世传承和阐释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子夏所言“小道”我以为也是相对而言,从现实的教育状况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就是“小道”,正如有人说专业技能不是大学的全部一样,放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无疑是“小道”,

所以覃彪喜告诫大学生“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这才是大学!就目前的世界的多元文化来看,各家各持己说,都有很深的见地,不可以拘泥一家之说,一旦拘泥一家就会走入迷信。孔子可能早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圣人无常师。大学之大,也就在能识其大,而不是拘泥细枝末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