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要是知道他去的不是真的赤壁古战场遗址,会作何感想?

如题所述

苏轼本身就知道的。      
虽然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但都是中国山河的波澜壮阔之景,并无妨碍。        
再者,《赤壁赋》大量用想象手法,说文中的赤壁之境是凭借赤壁之境想象而来也可。古来文学中较为难驾驭的就是想象手法,拥有想象的文章、诗词也是难能可贵的。就如李白的《蜀道难》,李白虽作诗前未到过蜀道,到将蜀道的险峻写得淋漓尽致,足可见想象带来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也是弥足珍贵的。而《赤壁赋》想象的独特在于把想象的景写实了,乍一看意为是普通的游记,但读者了解后才知道是想象而来。同时也拔高了立意,《赤壁赋》所蕴含的思想是前人未有,独属东坡的。后来…鉴于许多人跟我反应李白是四川人,好吧,李白还可能是甘肃人甚至是个混血(吉尔吉斯斯坦人)。我承认我举的《蜀道难》是有失偏颇,但我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并不是我胡编乱造。请无法理解的人自动将《蜀道难》换成《梦游天姥吟留别》或《岳阳楼记》,赏析我就不再做了,别的回答中都有,才疏学浅,并无补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9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现在还记得大致内容。绍圣四年,苏轼被贬于海南儋州,他弟弟苏辙不久也被贬往广东雷州。农历五月二人在广西藤州相遇,兄弟手足情深,一起到当地路边一摊铺吃汤饼。然而端上来的汤饼“粗恶不可食”,苏辙吃不下,放下筷子在一边叹气,苏轼很快就吃完了,大笑对自己弟弟说:“老弟你是不是还要咀嚼回味这汤饼的美味啊?”所以那一晚上和好友夜游的到底是不是赤壁故址,对于苏轼而言并不重要。他只是借游览祖国河山,抒发自己的豁达胸襟,在逆境中对自己进行激励,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算他知道,他仍会继续高高兴兴夜游长江,大不了作一篇《黄州赤壁赋》,内容上可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故事原文如下: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题外话。关于赤壁故址在哪里,在史学界都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一说即在今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解放后考古学家们在蒲圻及周边乌林发现了很多东汉晚期的文物,不乏铜镜马镫弩机箭簇和船上的铁钉铁环,从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第2个回答  2017-11-09

早有好事的古人问过这个问题,《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了一段苏轼的话,也许可以回答题主的疑惑:东坡云:「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其实,关于赤壁的真实所在,少的说法有三处:「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焉」,多则有五处之多。苏轼自己就说了,他其实「不知孰是」。可是这都不重要。你想想看,他呀,和那个李秀才坐着一艘载满酒的小舟,在赤壁下漂荡。李秀才的笛子吹得可好,他们一不留神就多喝了两杯。此刻有风,有波涛,有大鱼翻跃,有栖鹘惊起。那个孟徳啊,公瑾啊,就不知道怎么的,跑到他脑海里去了。这种陶醉感,这才是那个「诗酒趁年华」超然洒脱的苏轼呀。如果他在黄州赤壁,想的是:哎呀,赤壁之战究竟在哪发生,学术上还有争议,我要是现在着急发表意见,将来出了错,岂不是很尴尬……那他就不是苏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