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衡山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如题所述

南岳衡山的来源有很多的传说。一说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化为山川林木,头为东岳泰山,脚化为西岳华山,腹化为中岳嵩山,右臂化为北岳恒山,左臂化为南岳衡山。

一说是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朱鸟,用神鞭将朱鸟打落变成南岳,所以大家在南岳古镇入口处所见的牌坊上便绘有朱鸟图案,南岳山徽“朱鸟”因此而来。

相传帝喾任命祝融担任火正之官。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他在担任火正时,以火施化,为民造福,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林木,后世尊为火神。

后来祝融升天当了神仙,他把火种埋在了衡山的山里,谁知火种慢慢地燃了起来,南岳一时成了火海。

衡山的山神急了,忙请东海龙王来救火。

老龙王降下雨水,可火不灭反而更大了。老龙王向观世音求救,观世音说:“只有打通衡山通向渤海的那条通道才可以灭火。”龙王叫了手下800只龙,日夜不分,打通了那条通道。火灭了,但龙王还怕火再次燃起来,于是叫龙儿们日夜守候在那里。冬天,天气寒冷,让火大一些,融化山上的雪水,给衡山以湿润和温暖。夏天,用泉水灌输,让火小一些,使天气能凉爽。正是因为这样,衡山才会有这么舒适的环境。而在南岳大庙里还有那800只蛟龙在那儿守护这片山山水水。

因为祝融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即让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站在台上,欣赏月色,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晖。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

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下令改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4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衡山有遍山遍岭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凤尾竹,还有箭竹、水竹和紫竹。这里的竹子能够结竹米,可以吃。

相传很久以前,祝融峰北面中山沟有座茅屋,住着一个名叫刘二的人,全靠打柴为生。

一天,他扛着扁担、带着弯刀上山去砍柴。看见一头大野猪正在拱竹笋吃。他冲上前去,举起扁担向野猪猛刺。野猪惨叫一声,没命地逃跑了。刘二把笋子扶正,用松土培好,还砍了几根杂树棍钉在四围,才又上山去砍柴。

不久,那只竹笋长成了一根楠竹,青枝绿叶,又大又好看,刘二就把它移栽到自己的茅屋前面。第二年又发了许多竹笋,很快成了竹林。刘二非常高兴,一有空闲,就给竹子培土送肥。竹子越长越多,把刘二的屋子围得严严实实。

有一年,衡山大旱,老百姓日子很难过,刘二也饿得头昏眼花,每天以野菜、树皮度日。但是,再难他也舍不得砍竹子换粮吃。

一天夜里,他似睡非睡,听到一个声音:“我是您亲手栽的那根大竹,名叫竹仙,您救了我的命,多年来,精心栽培,为了报答您的

恩情,我们在竹子上结了竹米。”

刘二将信将疑,第二天一早,他走到竹林一看,一棵棵竹子上真的结了厚厚的一层竹米。竹米有麦粒那么大,长长的,两头尖,中间圆,淡黄色。他摘了两升,拿回去煮成稀饭,一尝,香喷喷,软绵绵,就像稻米那么好吃。刘二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乡亲,遍山遍岭的竹米帮他们度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饥荒。

从此以后,衡山的老百姓对竹子有了特别的感情。他们经常垦竹山,赶野猪,保竹笋,使南岳山的竹子长得越来越茂盛。

到了唐尧、虞舜时代,就有了帝王们到衡山巡狩祭祀的记载,也就是在那时,衡山才有了正式的封号“南岳”,相传那时的尧帝、舜帝、禹帝均到过南岳祭祀。《尚书》、《周礼》、《尔雅》、《山海经》、《水经注》等著述中都均有关于南岳衡山的记述。

后来,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尧帝曾经巡狩到衡山:

舜……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南岳,衡山也。

大禹治水时也曾在衡山杀马祭天地,在皇帝岩斋戒祈求上天帮助,获天赐金筒玉书,取得了治水方案,制服滔天洪水,功垂万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