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知青

如题所述

在北大荒那片黑土上至今都屹立着十四座孤独的墓碑,在那片被大火洗礼过的土地下面,埋藏着一群奋不顾身的英雄儿女。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将他们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北大荒。

那时候只有20岁的王晓勤,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勇气,当烈火扑面而来的时候,她就像飞蛾一样毫不犹豫的扑向了火海。

当年迈的父亲看到刻有女儿名字的墓碑时,这位久经沙场的革命将军,眼里顿时被泪水浸满。他默默地抓起晓勤坟头的一块黑土,揣在怀里,紧紧地抱着,感受那个甘心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的炙热温度!

1950年,是王晓勤出生的那一年,也是英雄辈出的一年。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晓勤来到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

这样算起来的话,2022年还是她的本命年。可惜造化弄人,她已经在北大荒的那片黑土地沉睡了足足52年。

王晓勤是解放军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从战争年代的刀枪炮火里淬炼出来的军人。也正是这样的出身,让晓勤打一生下来就带着军干子弟的清高正气。虽然如此,但她从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别人,相反,她是一个炙热善良的女孩。

少年时代的她,总是身着靓丽的军装,戴一顶英气十足的军帽。在大家面前,她总是一种英姿飒爽的样子。大家隔着老远就能看见那个体形瘦高,神态坚定的姑娘。

1967年,黑龙江的农场到晓勤的学校招知青,学校张贴出了红榜,表扬自愿请缨去前线的同学,上面就有王晓勤的大名。当时的王晓勤,虽然只有17岁,但她的巾帼豪情,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王晓勤被选中的消息激励了许多人,她的同学好友们决定跟随她的脚步,前往艰苦奉献的最前线——北大荒!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物产富饶的北大荒使这群少年少女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

临走前的那个冬天很是温暖,王晓勤和同学们决定一起到天安门城楼下合影拍照,一是为了送别,二是为了分别后,相互留个念想。

拍照的时候,晓勤被站在最中间,她的同学们围在她两边,手里捧着书本,单膝跪地,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青春洋溢的笑容定格在一张张底片中。

1967年11月22日,离别的时候终究还是来了。北京车站,人头攒动,但列车上的知青们,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那道风景线。

车下的亲人们带着不舍的眼泪挥手告别。大家凝视着彼此,每个人的双手都紧紧地握在一起。

火车就要驶离了,嘶哑的汽笛声好像触动了所有人的神经,对父母的眷恋,对朋友的不舍,对故乡的依恋,在这一刻,压抑许久的感情终于迸发出来,哭声、喊声连成一片……

坐在车里的晓勤已经不再是那个安逸的少年了,她已经长大了,独立了。她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不,确切的来说应该是征程。

不知道在绿皮卡车上颠簸了多久,知青们终于到驻扎的营区了。火车到站的时候正值深夜,北大荒的冬夜零下20多度,是大多数人从未体验过的透骨奇寒。

可是好奇与喜悦,仿佛让大家都意识不到寒冷。知青们欢呼雀跃地涌出车厢,在这片土地上肆意的呼喊大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只有我们大家喽!”

这正是这群年轻人的坚定回答,他们心怀理想,已经做好准备去建设北大荒了!

在当地的庆丰农场,共有十几个连队,晓勤和她的同学幸运的分到了一个连队——八连。但当他们看到这里的环境时直接傻了眼,所有的房子都没有砖瓦,取而代之的是茅草土坯,十几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屋里。

虽然说这儿的环境和北京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在这里你只能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听不到任何的抱怨和不满。

天气一样严寒,屋内的脸盆结着冰晶,屋外是大雪封门。天还没亮透,晓勤就起床了,毕竟从小在部队长大,她每天早上都醒得格外早。

那时,小伙伴们都相继起床了,她催促着:“走啊,到大食堂吃饭去了!”毕竟今天要给知青们分配劳动任务了,每个人都在幻想,都在期盼。毕竟这是第一次放下书本,远离城市,来到这个充满劳动热情的地方。

平时,晓勤和战友们白天在田里干活劳动,晚上一起学习,唱歌。日子虽然说艰苦,但丝毫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

其实,她本来是能上学的。当年,晓勤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想要继续学习声乐。不出所料,以晓勤的天赋果然被音乐系录取了。十分遗憾的是,录取通知书还没有发到,下乡运动就开始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佳酿总会被珍视的,能歌善舞的晓勤总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个。每当连队里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她肯定会被推到台前,哼唱着一首首只属于那个年代才有的激情旋律。

“苗岭秀来,清水清哟,百鸟啼来,报新春,乌江天险,挡不住……”她那摇曳的音调,直上云霄,回旋于房梁之间,仿佛把我们又带回到昔日的校园,古老的北京城,还有那喧嚣的胡同。

转眼间,王晓勤在北大荒已经度过3个年头了,晓勤和她的战友们早已经褪去了大城市的安逸,原本只是用来写字弹琴的双手,在这儿也练就了一身本事,能锄地能开荒。唯一不变的是,她们对建设祖国伟大事业的热情和坚持。

那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晚上,晓勤拉着她朝夕相处的战友,坐到自己的床边。她的脸上说不出来是开心还是惆怅,她一个人呆坐了很久,然后翻开抽屉,拿出来一个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的盒子,这是一盒染发膏。

在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一盒染发膏对于晓勤和知青们来说,已经算得上是很珍贵的东西了。晓勤咧着嘴,她对战友说:“再给我染一次头发吧!”那个笑容就像冬天里的一抹暖阳。

说完,晓勤把染发膏塞到了和她相伴三年的战友手里。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给晓勤染头了,她就要回北京了,她要回去照顾她的父亲,要参军了。其实,大家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了,只是怕晓勤伤心,也不愿意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

所以每个人都装作和往常一样,一样激情澎湃的劳动,一样嘻嘻哈哈的打闹。可是今天,大家再也没办法继续伪装下去,第二天晓勤就要踏上离别的火车了,所有的不舍和伤心再也压制不住了……

第二天的中午,所有人都聚集在连队的大食堂,给即将回家的晓勤送行。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洋溢的笑容,这个笑容是不舍过后的欣慰,也是对晓勤未来最好的祝福。

“大家都先别吃了,山上着火了!那边的人工林全给烧了。外面风大,火顺着风往苏联那边烧过去了。

要是真烧过了乌苏里江,可是要惹起边境冲突的。沈阳军区命令我们四师所有的团,一定要下决心把这场大火扑灭在我们这一侧。”

一位气喘吁吁的战士打破了原有的温馨画面。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一下子都愣在了那里,这个季节的北大荒,风格外的猛烈,大火就像一群野兽一般肆无忌惮。

“大家快跟我去救火,晓勤你留下来!”连队的干部站起身来,第一个冲到了外面,剩下的知青和战士们扔下碗筷,就像一支支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火灾的最前线。

王晓勤看着一个个眼神坚定的战友,望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朋友,还有和自己一起从北京到北大荒扎根的战友们在危机的时刻,都冲到了最前线,自己怎么能不管不顾。

王晓勤一边想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回北京的车票,她毫不犹疑的把车票塞到了司务长的手里,并说:“车票你先帮我拿着,我先去救火,救完后我再回北京。”

此时的北大荒已经被熊熊的烈火摧残的一片狼藉,原本晴朗的天空已经被滚滚浓烟笼罩,荒火借着风势,一路向北烧去。

王晓勤一咬牙,带着革命后辈坚强的信念冲进了火海……

突然,助纣为虐的狂风,带着凶恶的大火朝战士们袭来。“风向变了,大家快跑啊!”老团长撕心裂肺的喊叫着,大家捂着口鼻,迎着火拼命地跑啊,跑啊,好不容易跑到安全的地方,一个个都像死里逃生一般瘫倒在地上。

大家缓过神来之后,都四处搜寻着,寻找着和自己一起奋不顾身的战友, 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少了十四个人! 所有人慌了,到处叫着、喊着,可是始终看不见他们的踪影,也听不见他们的回音。

大火褪去,留下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焦土,那十四位战友孤零零的倒在地上,大火早已残忍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每个人都像疯了一般地叫喊着,撕心裂肺的哭声如雷鸣一般久久不能散去。

王晓勤和她的十三位战友,一起倒在了无情的烈火中。年仅20岁的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像一只飞蛾,冲进了茫茫火海里。

这场大火残忍地带走了十四个勇敢无畏的战士,它甚至无情到夺去了他们最后的容貌,甚至连让亲人、朋友再看她一眼的机会都夺走了……

晓勤和十三位战友永远沉睡在了这边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们的脸颊都被泪水浸满,大家依偎在一起,望着一个一个埋葬着自己亲密战友的坟墓,久久不愿离去。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穿着军装的老人,缓缓向烈士的墓碑走来,他是晓勤的父亲。 原本,晓勤昨天都该回到家和家人们团聚了,可是一切都像一场噩梦一样,让人无法相信。

这位身经百战的革命老将,在看到自己女儿的名字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了。在他嘶哑的哭声里,每个人都听到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对命运不公的唾弃,还有对自己的责骂与悔恨。

晓勤的父亲慢慢弯下腰,用颤颤巍巍的双手抓起坟头的一把黑土,紧紧地捂在心心窝:“就让她留在这片土地上吧!”

望着晓勤父亲嶙峋的背影,大家很难想象他是以何种的勇气说出这句话的。可能他明白自己女儿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所以让晓勤留在这北大荒,让她能亲眼见证自己付出生命所保护的地方,究竟能变得多么美丽和富饶。

几十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扎根北大荒,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才让这个原本荒草莽莽、人迹罕至的地方变成了富庶肥沃的北大仓。相信晓勤和牺牲的战友们,一定在世界的另一边为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像王晓勤一样的青年,不计其数。正是因为有这一个又一个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英雄少年前赴后继,不畏生死,才将祖国建设得欣欣向荣,才成就了如今这伟大的“雄狮”。

为新中国而牺牲的前辈们,不仅被他们的战友和家人们所铭记,今人更是心存敬佩和感激,知青们的青春长眠在荒原里,他们的精神光辉却依然光芒万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