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古代的名称

瓜子古代的名称

名称为边果。

瓜子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了的做食品的倭瓜子、西瓜子等,又叫瓜子儿,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黄瓜子、丝瓜子等。

边果,读音为biān guǒ ,意思是瓜子的俗名,出自晚清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第二九回:“等到杯筷上来,安排停妥, 天喜在旁边便叫拿边果,这边果就是瓜子。”

扩展资料:

瓜子营养丰富,香气诱人,西瓜子能健胃、利肺、润肠;葵花子富含脂肪酸和维生素E;南瓜子具有驱虫作用。南瓜子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健康和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

嗑瓜子的习俗在中国明朝很流行,清末以前主要用西瓜子。自清末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葵花子在中华民国再次兴起,非常流行。

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瓜子并不是近些年来的新鲜产物,早在很久之前,古人们就已经领略到嗑瓜子的快乐,但最早征服人们的并不是现在常见的葵花籽,而是西瓜籽。如今更是形成了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些“闯入者”又是如何奠定地位的呢?



瓜子最早的记录是在北宋时期,在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中,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之后在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至于嗑瓜子的习俗从何而来,据学者研究可能流传自北方。不但是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的历史文献中,更由于北方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又是处于农闲时间,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

向日葵和南瓜是来自北美洲的作物,前者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之后辗转传入中国,大概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一个新物种的引进到推广,往往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甚至是多次引种之后的结果,所以作物的价值以文字的记录进行记载,必然会在社会上传播一段时间,因此南瓜子和葵花子作为当时的主流零食,还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



最早记载葵花子可食用的是《[康熙]桃源乡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最早记载葵瓜子售卖的是《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而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黑龙江)《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由此可见葵花子直到民国时期才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流行零食。



南瓜子比葵花子流行得要早些,同样记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中,但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远超葵花子,在咸丰年间(贵州)《兴义府志》中可见,“郡产南瓜最多,尤多绝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此外,还有“(南瓜)子,市人腹买炒干作食物,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等,南瓜子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南瓜子大概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所以在晚清之前的文献中提到瓜子,基本都是西瓜子。



西瓜自引入之后数百年间的品种分化,从元代开始,各地方志所记载的西瓜品种达50余种,不仅有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也就是能“食则以拳打之”的籽用西瓜,果实小但籽又多又大,瓜瓤味淡,后者在不同地区称呼也不同,有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最早记载食用西瓜子的文献可能是元代的《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而西瓜子至迟在元代就已经开始作零食食用,甚至有可能追溯到北宋初年。

宫廷中食用西瓜子离不开明神宗朱翊钧,在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就记载了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宫廷里烘焙大量西瓜籽,宫廷中瓜子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影响民间,更是一路火爆到了清朝,清初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中即有,“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的记载。



在清中前期的相关记载中,“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到了清末,“瓜子,岁获约一万五千余斤,除土人用营销潦河口汉口无大宗”,由此可见瓜子的消费量不可小觑。到如今,瓜子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聊天必备佳品,更是火车上“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火腿肠”中一员,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瓜子已经成为人们手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第2个回答  2019-12-14
名称为边果。
瓜子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了的做食品的倭瓜子、西瓜子等,又叫瓜子儿,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黄瓜子、丝瓜子等。
边果,读音为biān
guǒ
,意思是瓜子的俗名,出自晚清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第二九回:“等到杯筷上来,安排停妥, 天喜在旁边便叫拿边果,这边果就是瓜子。”

扩展资料:
瓜子营养丰富,香气诱人,西瓜子能健胃、利肺、润肠;葵花子富含脂肪酸和维生素E;南瓜子具有驱虫作用。南瓜子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健康和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
嗑瓜子的习俗在中国明朝很流行,清末以前主要用西瓜子。自清末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葵花子在中华民国再次兴起,非常流行。
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边果
第3个回答  2017-08-08
嗑瓜子的习俗在我国明代已经流行,晚清之前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大受欢迎。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向日葵是明末清初才从美洲传中国,也是通过葡萄牙、西班牙。是原产在墨西哥附近的一种植物,墨西哥人很早种植它,而且把种子当作食物来使用。一直到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才引入欧洲,再传播到南洋一带,再传播到中国的华南和江南。17世纪一位佛兰德斯人到英国宫廷当画家,他的一张画出现了向日葵,这说明在当时向日葵花在英国权贵人家里才会种植、观赏,所以他才会当作稀奇的事物画到自画像里。在16世纪、17世纪传到中国沿海地区,比如浙江华南的地方,当时主要是观赏来种植,一直到清初的时候,很多书里记载还是当作观赏植物,到嘉庆时代云贵一带人才种植它,种子拿出来炒熟吃。
明代好多小说里会写到吃瓜子之类,当时吃的瓜子肯定不是葵花子,或是西瓜籽,西瓜传入中国也是晚进的事情,一种是魏晋时候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种魏晋时候传入中国,称作寒瓜,主要在权贵家里,传播很小。另外一种说法是五代和宋初传到中国,当时比较明确记载了,而且在南宋官员出使到北方的金国,看到当地的瓜很少吃就带回临安周围,很快就大面积种植。两宋之交,西瓜才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大规模普及开来,大家也开始吃西瓜籽。南瓜子和葵花子差不多,南瓜也是美洲植物,明末清初传到中国来的。并没有特别明确证据,猜测葵花子、南瓜子,清末变得流行可能和当时中国的鸦片馆和青楼蓬勃发展有关系,在这样场所里大家都需要嗑瓜子这样的东西。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以这样的种植规模,人们想日常零食,恐怕并不容易,而此时距《红楼梦》成书已170多年了。
《红楼梦》第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却没有说是什么瓜子。古代瓜子种类繁多,炒食的有三种,即南瓜子、西瓜子和葵花子,而苦瓜子、丝瓜子、冬瓜子、甜瓜子只能入药,显然不在其列。
一般认为,曹雪芹逝于1763年,黛玉想嗑,只能在此之前,而向日葵是美洲舶来植物,此时在中国尚未流行。
关于向日葵的最早物证,是1519年河南新安紫荆山玄天上帝殿盖瓦残片上的葵花图案,但并无相关文字记录,当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工匠们常按西洋客户提供的图样来制作,所以不能坐实“当时中国已有向日葵”之说。
事实是,直到明代末期,人们对向日葵的概念依然混乱,1621年《群芳谱》中记载了向日葵,却分别按“西番葵”和“丈菊”记了两次,可见作者并没见过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提向日葵。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以这样的种植规模,人们想日常零食,恐怕并不容易,而此时距《红楼梦》成书已170多年了。
如果林黛玉嗑不到葵花子,那么她也嗑不到南瓜子,因为后者同样是美洲植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推广速度等,应该差不多。倒是西瓜子比较有可能,因为西瓜在五代时传入中原,南宋时已在南北广泛种植。
据1751年锦州海关奏报,“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仅西瓜子一项,年获关税就达1-2万两,可见生产规模惊人。
古代西瓜分两种,一是食瓤,一是食籽,后者又叫“打瓜”,过去老北京郊区多打瓜田,成熟时,来往行人可免费吃瓜,但必须将籽留下。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考虑到曹雪芹后半生都生活在北京,《红楼梦》也在北京创作,而当时北京又是“打瓜”生产的重要基地,北京西瓜子是宫廷糕点的必备之物,则林黛玉所嗑,应该是西瓜子。
那么,葵花子为何能后来居上,压倒西瓜子呢?因为葵花耐盐碱,比普通小麦强60%,比玉米强一倍,特别适合在北方种植,且种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茎烧成灰后,加水熬干,可制碱,充肥皂之用。
向日葵的普及带来意外好处,就是此前中国农民很少食油,而向日葵“每地一亩,能收子约五十斗,每斗可打油一升”,改善了饮食结构。随着葵花子的普及,民国时老北京还出了一道名菜,用葵花子和鲤鱼制成,名为“李逵闹东京”。

中国古代主要吃的是甜瓜子,马王堆汉墓和最近的海昏侯墓中都曾经出土过,和今天的甜瓜子没什么区别。西瓜子在五代传入,南宋已广泛种植。而葵花子,南瓜子是到明末清初后才传到中国。

另外还有金瓜子,即形状如香瓜子的金块。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同金锞子一样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而没有标明公估公议的散碎银子后来却没有所谓“银瓜子”的称呼,这反映了古人对这种贵金属流通货币的珍视程度。金瓜子因其形状和冶炼技术而著称,没有固定模具,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甚至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两枚金瓜子,使得这些碎金子的冶炼随其天性,古朴可爱,浑然天成。
  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间,按古时金银锭的标准大概为一两左右。自古以来金银的兑换标准在一比十左右浮动,明末至清朝中叶比例有所增加,到了清末,甚至达到一比二十。普通民众贸易中是用制钱交易的,制钱与银锭的兑换又是一个“零兑整”的超大比例,一两金子的确切价值如果兑换成现在的标准,当在二十万人民币上下。
  金瓜子的这些特点使得使用和拥有它的人必须是王公贵族、名流大贾,明朝初年朝廷规定民间不能流通金银,后来虽有所放宽,历代统治者却没有放弃用制钱聚敛财富的手段,事实上到了清朝,金瓜子已经成为皇帝一个人的御用之物,皇帝自然不会去购买什么,而是专门用来赏赐后宫及大臣,金瓜子便和皇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1-28
瓜子的来源是向日葵,向日葵被发现后,人们觉得它是花又是食物,所以广泛传播,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种口味的瓜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