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用五笔识别码?

如题所述

当一个汉字全部字根不足四个时,且又不是简码字,这时需要添加一个识别码,这个识别码叫作末笔识别码。

五笔输入法的“识别码”的组成是由“末笔”代号加“字型”代号而构成的一个附加码。

一、左右型字:字根输入之后,补充一个末笔画即等同于加了“识别码”。例:如“沐”字,是由“氵”和“木”组成,最后一笔为“捺”,又是左右型字,所以补充一个捺区第一个识别码H。

二、上下型字:字根输入之后,补打由2个末笔画复合构成的“码元”即等同于加了“识别码”。例:“华”字为上下型,最后一笔为竖,所以补充竖区第二个识别码J。

三、杂合型字:码元打完之后,补打由3个末笔画复合而成的“码元”即等同于加了“识别码”。例:“串”字,字根为口、口、丨,最后一笔为竖,且为杂合型字,所以应补充竖区第三个识别码K。

扩展资料:

关于“末笔”的几项说明(只适用于五笔字型86版) :

l、 关于“力、刀、九、匕”。鉴于这些码元的笔顺常常因人而异,“五笔字型”中特别规定,当它们参加“识别”时,一律以其“伸”得最长的“折”笔作为末笔。

带“框框”的“国、团”与带走之的“进、远、延”等,因为是一个部分被另一个部分包围,我们规定:视被包围部分的“末笔”为“末笔”。

2、 “我”“戋”“成”等字的“末笔”。由于因人而异,故遵从“从上到下”的原则,一律规定撇“丿”为其末笔。

3、 单独点:对于“义、太、勺”等字中的“单独点”,离码元的距离很难确定,可远可近,我们干脆认为这种“单独点”与其附近的码元是“相连”的。既然“连”在一起,便属于杂合型(3型)。其中“义”的笔顺,还需按上述“从上到下”的原则,认为是“先点后撇”。

4、凡“包围型”的字,均以“被包围部分的末笔”,作为整个字的末笔”来构成“识别码”。

例:“远”的识别码用“元”的末笔“乙”;“国”的识别码用“玉”的末笔“、”;“或”的识别码用被“戈”包围部分“口”下边的“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识别码分区

1、按“横、竖、撇、捺(点)、折”分区,共分为五个区(说明一下:这个分区同字根分区一样),看该字按汉字书写顺序的最后一笔属于那个区。例如:李,最后一笔是一横,那它就在横区。具,最后一笔是一捺,那它就在捺区。科,最后一笔是一竖,那它就在竖区。

结构定位

1

结构定位:五笔中,把汉字的结构划分成“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杂合结构”,看该字    属于哪种结构,进行识识码键位确定。(具体在哪个键位,请看图)

2、从表中我们可以找到规律,五区中,各区,先是左右结构,再是上下结构,最后是杂合结构。例如李,在横区中,又因李是上下结构,它就在横区的第二位,所以识别码在F上。

3、举例:

最后一笔为横:

左右型:“位”→WUG (解释:位最后一笔为横,所以在横区,又因位是左右结构,所以按上表可知,识别码在G字母上。)

上下型:“李”→SBF

杂合型:“固”→LDD 


4、最后一笔为竖:

左右型:“圳”→FKH(解释:圳最后一笔为一竖,所以在竖区,又因圳是左右结构,所以按照上表,我们可以得知圳的识别码在H上。)

上下型:“齐”→YJJ

杂合型:“井”→FJK

5、最后一笔为撇:

左右型:“场”→FNRT

上下型:“彦”→UTER

杂合型:“乡”→XTE

6、最后一笔为捺(点):

左右型:“改”→NTY

上下型:“票”→SFIU

杂合型:“床”→YSI

7、最后一笔为折:

左右型:“坊”→FYN

上下型:“竞”→UKQB

杂合型:“万”→DNV

第2个回答  2019-08-20
具我自己的理解应该是加识别码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重码的出现,以便于打字速度的提高.
加识别码的方法很简单.“上下一
左右二
杂合三”
、“识别码”的组成:它是由“末笔”代号加“字型”代号而构成的一个附加码。由于教不得法,以前许多人对“识别码”望而生畏。其实,按如下做法,你只要5分钟定能学会:
“1”型(左右型)字:码元打完之后,补打1个末笔画即等同于加了“识别码”。例:
沐:氵木丶(“丶”为末笔,补1个“丶”)汀:氵丁丨(“丨”为末笔,补1个“丨”)洒:氵西一(“一”为末笔,补1个“一”)
“2”型(上下型)字:码元打完之后,补打由2个末笔画复合构成的“码元”即等同于加了“识别码”。例:华:亻匕十(末笔为“丨”,2型,补打“”作为“识别码”)字:宀子二(末笔为“一”,2型,补打“二”作为“识别码”)参:厶大彡(末笔为“丿”,2型,补打“”作为“识别码”)
“3”型(杂合型)字:码元打完之后,补打由3个末笔画复合而成的“码元”即等同于加了“识别码”。例:同:冂一口三(末笔为“一”,3型,补打“三”作为“识别码”)串:口口丨(末笔为“丨”,3型,补打“”作为“识别码”)国:囗王丶氵(末笔为“丶”,3型,补打“氵”作为“识别码”)至于为什么这些“笔画”可以起到“识别码”的作用,你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区位号的设计与“识别码”的定义便会恍然大悟。
二、关于“末笔”的几项说明:(只适用于五笔字型86版)
l、
关于“力、刀、九、匕”。鉴于这些码元的笔顺常常因人而异,“五笔字型”中特别规定,当它们参加“识别”时,一律以其“伸”得最长的“折”笔作为末笔。如:男:田力(末笔为“乙”,2型)花:艹亻匕(末笔为“乙”,2型)
。带“框框”的“国、团”与带走之的“进、远、延”等,因为是一个部分被另一个部分包围,我们规定:视被包围部分的“末笔”为“末笔”。如:进:二刂辶(末笔“丨”3型,加“”作为“识别码”)远:二儿辶巛(末笔“乙”3型,加“巛”作为“识别码”)团:囗十丿彡(末笔“丿”3型,加“彡”作为“识别码”)哉:十戈口三(末笔“一”3型,加“三”作为“识别码”)
2、
“我”“戋”“成”等字的“末笔”。由于因人而异,故遵从“从上到下”的原则,一律规定撇“丿”为其末笔。如:我:丿扌乙丿(TRNT,取一二三末,只取4码)戋:戋一一丿(GGGT,成码元,先“报户口”再取1、2、末笔)成:厂乙乙丿(DNNT,取一二三末,只取4码)
3、
单独点:对于“义、太、勺”等字中的“单独点”,离码元的距离很难确定,可远可近,我们干脆认为这种“单独点”与其附近的码元是“相连”的。既然“连”在一起,便属于杂合型(3型)。其中“义”的笔顺,还需按上述“从上到下”的原则,认为是“先点后撇”。如:义:丶
氵(末笔为“丶”3型,“氵”即为识别码)太:大丶氵(末笔为“丶”3型,“氵”即为识别码)勺:勹丶氵(末笔为“丶”3型,“氵”即为识别码)
第3个回答  2013-11-04
末笔识别码的确认,要结合字型结构。

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
横“一”、竖“丨”、撇“丿”、捺(点)“丶”、折“�”。
五种基本笔画的分布:
横起笔——G、F、D、S、A,称为第1区。
竖起笔——H、J、K、L、M,称为第2区。
撇起笔——T、R、E、W、Q,称为第3区。
点起笔——Y、U、I、O、P,称为第4区。
折起笔——N、B、V、C、X,称为第5区。
三种字型结构:
左右型——如、刘、树、研……
上下型——卡、究、竟、音……
杂合型——未、末、串、团……
三种字型结构在每一个区中,从第一个字母键开始,依次是左右型(用数字代码1表示)、上下型(用数字代码2表示)、杂合型(用数字代码3表示)。

汉字的末笔识别码确认方法:
末笔画区位代码+字型结构代码。

应用举例:

把——RCN

1字根“扌”——R
2字根“巴”——C
“巴”的末笔“乚”,折起笔的键位是5区N开始,“把”的字型结构是左右型(数字表示为1)。
“把”的末笔识别码是51(即第5区第1个键)——N

舀——EVF

1字根“爫”——E
2字根“臼”——V
“臼”的末笔“一”,横起笔的键位是第1区G开始,“舀”的字型结构是上下型(数字表示为2)。
“舀”的末笔识别码是12(即第1区第2个键)——F

叉——CYI

1字根“又”——C
2字根“丶”——Y
“丶”是一笔划字根,则末笔就是字根本身。点(捺)起笔的键位是第4区,“叉”的字型结构是杂合型(数字表示为3)。
“叉”的末笔识别码是43(即第4区第3个键)——I
第4个回答  2013-11-04
当你某个字不会打了 你就可以使用识别码了 当然第一笔是不行的 就算你整个字 只要知道 第一笔就可以使用 比如说 yz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