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指标区等别分布规律

如题所述

(一)渝东南低中山区

渝东南低中山区包括武隆县、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和秀山县 5 个区(县),该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河流深切,山势崎岖,除小规模的零星河间平坝外,不存在稍具规模的平原、丘陵。该区域山多、地广、人稀,相对高差大,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面积较大,耕作粗放。主要分布有黄壤、黄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新积土,其中黄壤分布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 1/3。区内气候立体较强,雾多雨多温度低,土壤风化较薄,黄化、酸化明显,土壤有效磷严重缺乏。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限制,渝东南低中山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下,优质耕地较少,劣等耕地所占比重较大,从主观上判断,5 个区(县)耕地质量的先后次序应为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从数据上反映的结果也大体呈上述规律。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1个等别,等别范围为7~17等,渝东南低中山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表4-7和图4-15。

表 4-7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统计表

渝东南低中山区以低中山为主,喀斯特地貌显著,山势崎岖,河流深切。土壤主要以黄壤为主,且零星分布有黄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土壤风化度较高,具有薄、瘦、陡的特点。区内气候立体感较强,雾多雨多,温度低,日照和光温属全市最低,一般耕作需要采用薄膜或大棚技术。区域内滑坡、泥石流、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从表 4-7 和图 4-15 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耕地质量整体偏差,主要受自然因素限制,武隆、彭水、黔江、酉阳和秀山都没有 17 等地,16 等地唯有秀山县有 4367.48 公顷,占区内耕地的1.23%,假设将 17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9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5.82%,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14.06%,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80.12%。虽然该地区耕地自然质量水平整体偏低,但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水平。

图4-15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南低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表 4-8 和图 4-16。

表 4-8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统计表

渝东南地区耕地最低海拔为 400 米左右,最高海拔为 1500 米左右,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种植的农作物水田类为水稻、油菜和小麦,旱地类为玉米和甘薯。由于该区域温度低、日照不足的影响,粮食产量相对低些,但当地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田间薄膜育苗再移栽方法的应用,也会出现好的收成,相比渝西丘陵地区,产量还是较低。因此,秀山、黔江、武隆、彭水和酉阳均无 17 等地和 18 等地,16 等地只在黔江、武隆和酉阳有少许分布,秀山 16 等地有 1369.26 公顷,仅占全区总面积的 0.39%。假设将 18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10等地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3.11%,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40.17%,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56.72%。相对自然质量等而言,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呈现出中下水平居多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二是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三是耕作方式技术落后。

图4-16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表 4-9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统计表

3. 经济等别分析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东南低中山区经济等分布详见表 4-9 和图 4-17。

图4-17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在理论上经济等是在考虑投入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对作物产量再次进行修正,以体现出耕地的综合状况。一般来讲,农用地利用等和农用地经济等都与粮食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间相关性也很高。因此,农用地经济等的分布趋势与利用等有相似之处,从表 4-9 和图4-17可以看出,5个区(县)仍然没有19等地分布,18等地仅在秀山分布有916.8公顷,17等地在黔江区分布有 0.89 公顷,其余区(县)均无分布。16 等地在黔江、秀山和酉阳有少许分布。假设将 19 ~ 16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8 ~ 11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仅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0.66%,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6.89%,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32.45%。从各等别面积分布上看,10 ~ 12 等地面积分布最广,利用潜力还相当大,后备资源丰富。

(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包括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万州区、忠县、丰都县、涪陵区、石柱县 8 个区(县),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川东褶带,主体构造为狭窄背斜与开阔向斜共同组成的梳状褶皱,构造线走向西部为北北东,东部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呈雁行排列。由于该构造为喜山运动最后定型,地貌发育年轻,地形以顺地貌为主,即条形背斜山地和宽缓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状低山相向排列。背斜山脊常因轴部出露地层的差异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其山顶地段形态分别呈“一山三岭二槽”或“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一岭”的地貌景观,从背斜构造翼部到向斜轴部常依次发育成猪背脊岭或单面山、单斜丘陵、台地或坪状倒置山地。地表地层依次更替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和新积土,其上发育的初育类也重复分布,加上沿江河各期的冲积物发育,使本区土壤种类多样化,其中以灰棕紫色土面积最大,灰棕紫色土是一种胶体品质好、矿物营养丰富的优良土壤,为植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区内的河谷平坝及浅丘地带,海拔低,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的栽培,宜建成重庆市高产稳产的粮食、油料生产基地。丘陵、台地区,不同地貌部位立地条件有较大的差异。

渝中平行岭谷丘陵低山区较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耕地质量整体以中等为主,其次分布的是优质耕地,分布最少的是质量较差的耕地。从地形趋势上可见,无论是自然质量等、利用等还是经济等的空间分布规律都以垂直地域分布以及条带状分布为主,其中梁平县、垫江县、长寿区耕地质量整体偏好,丰都县、涪陵区、忠县、万州区耕地质量整体以中等为主,石柱县耕地质量偏差。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1个等别,等别范围为7~17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4-18。

图4-18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影响,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 200 ~ 1000 米之间,石柱县和丰都县耕地有少部分海拔超出 1000 米,≥ 0℃积温为5500℃~ 6900℃,年均气温 15℃~ 18℃,是重庆市光、热、水资源充沛,降水量与蒸发量接近,伏旱严重的地区。故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耕地质量整体居中,也有个别区(县)耕地整体质量较差。从图 4-18 可以看出,这 8 个区(县)既没有最高的 17 等地,也没有最低的 7 等地,主要是以 5 ~ 16 等地居多,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91.28%,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8 等地在石柱县和万州区有较少分布,面积共为 911.72 公顷,主要是由于辖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多陡坡,溪河网布,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假设将 17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9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面积为 82095.1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2.73% ;劣质耕地面积为44402.94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88%;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积为518489.8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80.39%。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19。

农用地利用等别不仅受到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影响,而且受区位以及交通条件影响,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水热条件较好,温度适宜,耕地土壤相对比较肥沃,区位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绝大部分村通公路。由图 4-19 可见,8 个区县)既没有最优的 17 等地和 18 等地,也没有最差的 7 等地,利用等别整体呈中上水平。假设将 18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10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4.34%,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2.94%,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2.72%。相对自然质量等而言,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呈现上升趋势,原因有三:一是区位优势较明显;二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三是排灌设施较完备。

图 4-19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3. 经济等别分析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0。

图 4-20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考虑投入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对作物产量再次进行修正,以体现出耕地的综合状况。经济等的分布趋势与利用等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区域经济影响下,整个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都没有最高等的耕地,而且经济等别相对利用等呈下降趋势。假设将 19 ~ 16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8 ~ 11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36%,主要分布在长寿、垫江、梁平等地;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44.92%,主要分布在丰都、涪陵和石柱等地;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53.72%,且各区(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从各等别面积分布上看,主要是 10 ~ 14 等地面积分布最广,利用潜力还有待更进一步开发。

(三)渝东北中山区

该指标区位于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东侧,四川盆地向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分属于秦岭山系和华南弧北翼。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具有多样性、垂直性和区域性特征。本区属亚热带润湿季风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冬暖、春早、夏热、秋长的温度季节分配和山地垂直气候变化,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云雾多、日照少,区内降水充沛,立体气候和冬季温暖是本区气候的重要特征。在水文方面,亚热带湿润气候给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受季风和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水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资源的组合也不协调。当前水利建设的基础薄弱,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本区地表水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河川径流,境内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除长江干流外,另有大宁河、大溪河等支流。总体来看,整个渝东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协调,旱洪灾害频繁,地势高差悬殊,植被遭受破坏严重,有水难蓄。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 11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7 等,渝东北中山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 4-21。

图 4-21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从图 4-21 可以看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 17 等地在整个渝东北地区都没有分布,16 等地在开县和巫溪县分别有 332.06 公顷和 236.42 公顷。质量较好的 15 ~ 16 等地总面积有 6916.46公顷,仅占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1.89%;质量中等的10~14等地面积有260627.17公顷,占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 71.13%;而质量最差的 7 ~ 9 等地共有 98855.56 公顷,占到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 26.98%。

整体上看,渝东北地区耕地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耕地只是零星分布。造成这一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同该地区的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条件紧密相关。在土壤质地方面,以石灰岩风化而成的黄壤、紫色土、冲积土为主。其中,又以黄壤分布最广,广泛分布于中山和中低山,其抗冲刷力弱,土薄易旱,漏水漏肥,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形地貌方面,整个渝东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大坡陡。地势起伏不平,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农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海拔每上升 100 米,季节推迟 2 ~ 3 天。本区温和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在雨量集中时,常有暴雨情况,造成对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北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22。

图 4-22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3. 经济等别分析

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东北中山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3。

在利用等方面,等别面积分布情况稍有改善,16 ~ 19 等地面积共有 14827.11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4.05%;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 190381.8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51.96%;质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161190.3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43.99%。

图 4-23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经济等在充分考虑投入成本的基础上,经过土地经济系数修正后,经济等别整体偏低,16 ~ 19 等地面积共有 4415.14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1.21%;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127843.8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34.89%;质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234140.3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63.90%。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利用等、经济等方面,整个渝东北地区的等别分布仍以中下等别为主,高等别耕地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由于渝东北地区在中低山地形地貌的影响下,耕地的开发整理、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各种益农设施建造不便,大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劳动者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不高,耕地利用粗放;另外由于气候情况和地形坡度等多方面原因,耕地易受冲刷,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以致跟其他指标区相比,在产量相等的情况,对耕地的投入也相应的增加。根据上述情况,建议加大对该地区的经济投入,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坡改梯”,大力兴建各种益农设施。

(四)渝西方山丘陵区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 11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7 等,渝西方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 4-24。

从图 4-24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 ( 县 ),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7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40.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15 ~ 17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6136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6.61%;14 ~ 10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705445.6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1.81%;7 ~ 9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15565.9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58%。

渝西地处长江上游河谷,全境以丘陵为主,岭谷平行相间,河谷纵横交错,山峦起伏重叠,地貌类型多样,构成山、丘、坝交织的立体地貌景观,形成独特的地表水热条件和土壤生态环境。气候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夏多冬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而且大面积侏罗系河湖相紫色岩层中多种元素富集,发育的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土壤肥力高,土壤 pH 值适中,粘砂比例适度,适种范围广,自然条件优越,生产力水平亦较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渝西地区自然质量等以高等别为主,主要分布在大足、合川、璧山、永川、荣昌、铜梁等地。渝黔接壤的南川、綦江、万盛和永川辖区内海拔落差较大,地势起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故渝西地区低等别耕地主要分布于此。

图 4-24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图 4-25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

从图 4-25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县),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8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322.66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0.03%;利用等别整体偏高,15 ~ 18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40702.1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4.5%;11 ~ 14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637907.7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64.94%;7 ~ 10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 103768.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0.56%。

渝西方山丘陵区土地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故渝西区利用等别整体要高一些。渝西区域较高的利用等主要分布于丘陵谷地里的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灌溉水田里,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田块连片、平整,沟渠配套度高,田间道路系统和排灌系统较完善,农业生产投入也高。利用等别处于中等质量的主要分布于丘陵和岗丘区,中等质量分布区土壤质地较好,区位条件较好,排灌设施较齐全。利用等别较低的分布于坡度较大的耕地以及区位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

3. 经济等别分析

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西方山丘陵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6。

从图 4-26 可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县),8 等地分布在南岸区和铜梁县,面积共 684.5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0.07%;19 等地仅在合川分布有 34.2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经济平均等别重心下移,16 ~ 19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74702.45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60%;12 ~ 15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630687.6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64.20%;8 ~ 11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 276987.9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8.20%。

图 4-26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渝西地区经济等别面积分布规律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面将渝西地区分为主城九区都市圈和渝西经济走廊两个子区进行分析。

(1)主城九区都市圈。本区地处重庆市平行岭谷区的腹心地带,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沿江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等 9 个行政区。都市发达经济圈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及相间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雨量充沛,土地利用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故该区域的经济等别以中偏上等为主,只有少量的低等别耕地分布。

(2)渝西经济走廊。渝西经济走廊东靠重庆市主城区,西接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南邻贵州省遵义市,北望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行政区划上包括 6 区(万盛区、双桥区、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南川区)、6 县(璧山县、荣昌县、大足县、铜梁县、潼南县、綦江县)。该区属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带,方山丘陵呈阶梯状、台状或馒头状孤丘,地面起伏不大。平行岭谷由 20 多条北东—南西向梳状构造组成,呈帚状撒开,其中背斜构成低山,向斜宽展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间有丘陵平坝。该区的水热条件较好,湿度适宜,耕作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灾害较少,农史悠久,是重庆市重要的农业区。故该区域农用地等别仍是以中偏上为主,有部分劣质耕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