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什么被誉为田园山水诗人?

如题所述

孟浩然,唐代大诗人,世称“孟襄阳”。为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有“诗隐”之称。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岁至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724年,因唐玄宗在洛阳,便往洛阳求仕,滞洛阳三年,一无所获。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唐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唐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

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诗,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浩然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

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喻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孟浩然生当盛唐时期,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同时代的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唐代初期模式,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10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珍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