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如题所述

1.加强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打开局面

  创新素质的核心在于人格的创新。加强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校首先应重视培养有利于青少年创新的多项人格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幽默感、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和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能经受挫折的良好心态等。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地、自信地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我及周围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2.注重提高问题意识,促进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

  北京市一项对1200人的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一现象表明,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地压抑了,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青少年问题意识的培养,学校首先应要放宽视野,为青少年制定优质的教学内容,要把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在教学手段上,学校应善于利用合作式、探究式,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陈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思维的充分发展。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拓认为,一个人一生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青少年身上96%的潜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4]对青少年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以青少年为主体,尊重学生独立个性及人格,注重从青少年的生命深处唤醒其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欲求。另外,对青少年开展创新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应力争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潜能方面获得陶冶与默化,从而全面激发其创造潜能。

  4.搭建各类平台,增强青少年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现代观点出发,素质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学校要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各类的创新实践机会,着眼于青少年基本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为重点,构建多元的创新素质实践平台,鼓励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创新素质拓展训练。

  例如,为青少年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创新素质竞赛,大力宣传和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并在创新活动中设立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青少年创新的热情,在实践中锤炼创新思维,增长创新实干才能。

  5.有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优化青少年心理调节的自助功能

  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的教育。”[5]在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辅以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对青少年创新素质的修塑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学校可以通过为青少年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青少年成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成长难题应及时进行答疑解惑,通过帮助青少年排解成才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心理困扰,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并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将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为创新素质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提供源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