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背景催生了唐朝时期的宦官政治?

如题所述

提起唐朝中后期著名的宦官权力扩张,还要从唐肃宗时期说起。

在唐肃宗时期,他为了制衡西北军区,开始选择重用宦官,随着时间的发展,唐朝的宦官系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制度化。

由于皇帝的放任,使得大唐帝国最庞大、待遇最丰厚、装备最精良的军队由宦官掌握,最后发展到决策机构也开始由宦官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传说中的四贵出现了,四贵就是两个掌握帝国禁军权力的武职官员(神策军中尉)和两个掌握帝国决策权力的文职官员(枢密使),他们都由宦官担任。

老皇帝去世之后谁来当皇帝?通常由这四个人说了算,据说,中晚唐共有七位皇帝由宦官拥戴上位。如果皇帝干得不能让他们满意,通常也会稀里糊涂地死掉。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主要是因为宦官势力对皇权始终是利大于弊的,如果宦官势力弱小,皇帝通常会没有安全感。

比如说,唐代宗在危难之际,突然发现自己真正可以倚靠的,就是大宦官鱼朝恩所掌握的军事力量。

宝应中,还屯陕。代宗避吐蕃东幸,卫兵离散,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帝德之,更号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领神策军,赏赐不涯。

再比如说,唐德宗曾一度打压宦官势力,但他到最后终于发现,关键时候还是宦官控制的力量最为可靠。

自鱼朝恩死,宦人不复典兵,帝以禁卫尽委白志贞,志贞多纳富人金补军,止收其庸而身不在军。及泾师乱,帝召近卫,无一人至者,惟文场等率宦官及亲王左右从。至奉天,帝逐志贞,并左右军付文场主之。兴元初,诏监神策左厢兵马,以王希迁监右,而马有麟为左神策军大将军,军额由此始。

不管皇权和宦官有多少矛盾,也不论宦官权力有多大,他们也是依附于皇权存在的力量。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皇帝通常只是清除几个越来越膨胀的大宦官,或是适当压制一下宦官的势力,却绝不会想着铲除宦官的势力。因为在军人势力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真把宦官势力铲除了,皇帝估计就只能当汉献帝了。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居高临下地分析这段历史,人们难免会感觉,就是让一个初中生坐在大唐皇帝的位置上,也早让大唐帝国真正中兴了。

因为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也不会没完没了地压制忠肝义胆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啊!

问题是,郭子仪、李光弼到底有多忠心呢?

几代大唐皇帝一直像防贼一样的防着郭子仪,而且郭子仪有着过人的政治洞察力,所以他盖棺定论时,就是一个标准的忠臣形象。

可如果皇帝真的完全信任郭子仪,郭子仪后来会怎么做呢?这个只有老天爷知道,因为郭子仪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机会。

这就好像,赵匡胤当年信任某个军方大佬,有人就劝赵匡胤,您难道从一开始就想着建立大宋帝国吗?

总而言之,如果能构建好控制将领的格局,大多数将领都会很忠心,否则就像您这种如同圣人一样的人,也无法成为纯臣的。

那个劝赵匡胤的人,虽然说的没有我这样露骨,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赵匡胤一听,马上就开始压制那个军方大佬了,我们必须得知道,劝说赵匡胤的人,绝不是什么奸臣。

如果皇帝也一直像防贼一样地防着李光弼,那李光弼盖棺定论的形象,未必就比郭子仪差劲。

问题是,李光弼始终是独当一面的军方大佬,于是唐代宗(肃宗的儿子)被吐蕃人打得万分危急时,想让李光弼入援,李光弼竟然按兵不动。

当然了,李光弼这样做的时候,理由是现成的:由于皇帝信任邪恶变态的宦官,所以他李某人如果跟着皇帝走,就会毫无安全感,所以拒绝这样做。

问题是,在皇帝面临危险之时,他这样做,不是盼皇帝赶紧死吗?

广德初,吐蕃入寇京畿,代宗诏征天下兵。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迁延不至。十月,西戎犯京师,代宗幸陕。

面对此情此景,你叫皇帝怎么想?

关键是,在此时此刻,传说中邪恶的宦官势力,却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身边。你让皇帝怎么能不信任、重用宦官呢?

居高临下地看中晚唐历史,我们会发现,唐玄宗老年痴呆了,所以一直昏招百出;而唐玄宗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愚笨,因为他们都变本加厉地信任宦官。

如果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观点看历史,两晋南北朝的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傻,因为随便拉出个人出来,也能看清分封诸王的弊端,而当时的皇帝却是一个接一个地选择分封诸王。

如果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观点看历史,东汉的皇帝也一个比一个傻,因为外戚威胁皇权是谁都能看出来的,而当时的皇帝却没有压制外戚的意思,相反都是一个接一个地信任外戚。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通常会感觉奇怪,为什么皇帝不用成熟的官僚政治驾驭天下呢?

许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而实在是不能啊。

所以,西汉诸王、外戚之祸一直延续不断;东汉外戚、宦官之祸一直不间断;两晋南北朝开始后,诸王之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李唐开始后,也是诸王、外戚之祸一直不间断。

唐玄宗开始后,马上就是军人、宦官之祸开始了;五代开始后,军人之乱成为永恒的话题。

进入宋代,一切似乎都消失了,诸王、外戚、宦官、军人之乱都不见了。但是很不幸,成熟的官僚政治,把大家控制得太死了,于是人们难免还是觉得皇帝太愚笨了。


一个人想把天下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还想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永远需要设置各种精巧的、甚至是端不上台面的权力格局。

想用真正的大道理,让大家接受天下是某个人家的私有财产,这个真心说,难度大得有点不可思议。

大道理怎么会认可这种代表强权的道理呢?按大道理来说,永远都是,天下绝非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

许多人总认为,我这是以现代人思想揣测古代人。其实呢,就是现代人,如果明天统治者的权力越来越高涨,也会让大家接受“太阳永不落下”的思想。当然了,就是古代人,如果统治者实力不够,禅让、革命的思想也会三天两头地大放光彩。

人们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用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历史呢?主要还是因为:政治舞台上有太多东西是不能见光的,而写在史书上的内容通常都是大道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阅历不深的人只能根据表面意思来对历史进行解读,这样一解读,发现甲乙丙丁犯的都是同一个错误,怎么理解?自然是因为他们笨啦!

话题回到唐肃宗对于宦官的信任,从大道理上讲,发展宫廷力量是倒行逆施的行为,更是短视的表现,但是中晚唐的皇帝都这样玩,关键是朝臣也必须得接受这种事实。

处于皇帝的角度,你接受宫廷力量,才证明你忠于皇帝,因为内廷是皇帝权力的外延。

所以,鱼朝恩一再凌驾于郭子仪之上,郭子仪从来都是逆来顺受;甚至人们说鱼朝恩要杀他时,郭子仪也说鱼朝恩只是皇帝的狗,皇帝不发话,他不敢咬我,如果皇帝发话要杀我,我反抗之后成什么人了?

处于皇帝的角度,如果你一心反对宫廷力量,皇帝就算碍于大道理,必须得夸奖你几句,但是内心深,皇帝肯定想找机会把你清理出局。

所以,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文职官员,在唐肃宗面前大肆抨击大宦官李辅国,唐肃宗对他进行了称赞。结果呢?这个高级文职官员很快就稀里糊涂地被清理出局了,显然是皇帝认为他想削弱自己的权力。

及李岘为相,于上前叩头,论制敕皆应由中书出,具陈辅国专权乱政之状,上感寤,赏其正直……五月,辛巳,贬岘蜀州刺史。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上谓之曰:“李岘欲专权,今贬蜀州,朕自觉用法太宽。”

为什么从唐玄宗开始,大唐皇帝就变本加厉地发展宦官政治呢?其背景是因为豪门士族势力的逐渐瓦解。

在这种背景下,贵族政治格局经常玩的那一套(重用诸王、外戚)已经落伍了,但官僚政治并没有构建成熟,所以只能用宫廷力量做补充。

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宫廷政治永远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大唐皇帝显然只能用这种方法维持统治。

这就好像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重用诸王、外戚也永远是臭名昭著的,而且是弊端重重的,但是两汉两晋南北朝的皇帝都是前仆后继这样玩。

当一个皇帝被书本上的大道理所迷惑,还认为前人精心构建的权力格局很愚蠢时,他马上就会掉进大坑。

前人精心布置的格局也许有弊端,也许有毛病,但是它肯定不是愚蠢的。

如果你认为它有毛病,自己完全可以修改它;如果你认为它很愚蠢,那很抱歉,这只能证明你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

唐德宗(唐肃宗的孙子),曾一度听信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于是改变了宦官控制禁军的传统,结果呢?当五千地方军队突然在长安城大呼小叫时,唐德宗当时就傻眼了。

为什么五千军队就能造成这样可怕的后果呢?原因非常简单,在关键时候,皇帝忽然发现禁军竟然失控了,虽然禁军没有跟着叛军造反,但是都在那里装傻充楞。

五千叛军在帝国都城内大呼小叫,禁军都在那装傻充楞、态度暧昧。皇帝继续留在都城内,那还得了?所以皇帝赶紧率众逃离长安城。

于是皇帝被叛军堵在一个小城里,如果不是援军来得及时,就让叛军俘虏了。

如果禁军由宦官控制着,会有这种事吗?估计是不会的。

地方军队叛乱,宦官控制的力量看皇帝笑话,这种事情可以想象吗?如果皇帝因此被地方军队清算了,宦官系统肯定也会被大规模清洗的。

所以,唐德宗在关键时候突然发现,还是宦官最可靠。

于是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再杀回长安后,唐德宗马上变本加厉地信任、重用宦官。从此以后,宦官直接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当然了,既然围绕皇权的博弈,谁也不可全信,宦官自然也不例外。

宦官的势力太大,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中晚唐那些死因不明的皇帝就是明证。

但宦官仅仅是宫廷系统的力量,它对皇权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宦官总的来说还是依附于皇权之上,不论它有多牛,即使它拥有了废立皇帝、暗杀皇帝的能力,还是也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

所以晚唐从宪宗之后,皇帝大都是宦官拥戴的,而且有的皇帝据说死于宦官之手,但是谁也得承认,大唐皇帝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是傀儡。因为宦官是有机会拥戴皇帝、杀皇帝,但是皇帝杀他们时,通常也更容易。

晚唐的政治格局,是内廷、朝臣、军人三种力量构成了稳定的平衡。

军人力量强大,但是被内廷、文职制约着;内廷占据权力中枢,却受朝臣、军人制约着;朝臣上里面有内廷、外面有军人势力制约。

在大多数时候,宦官想挑战皇权,通常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的晚唐政局看似不稳定,而且皇帝看起来一个比一个愚笨,但是皇权始终高高在上,一直维持了一百多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在唐肃宗时期,为了制衡西北军区的军事政治,可用的人才很少,所以就采用的宦官掌握军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唐朝的宦官系统越来越庞大,到最后朝廷的决策机构也是由宦官掌握,唐朝时期出现的两个掌握禁军权利的武将和掌握国家决策的文将都是由宦官担任
第2个回答  2020-12-25
我认为是太监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还有就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高了所导致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因为唐朝的皇帝迷恋美色。并不注重朝政。并且皇帝还重用宦官,所以说会有宦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