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怎么理解这句话?

如题所述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1)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定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人际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具有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能力,用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个要素不存在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别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为。判断心理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要学会释放压力,避免有太大负担,多向朋友进行倾诉,适当锻炼身体来增加抗压能力。
第2个回答  2020-12-29
这条线就是心态正常,一半公正一半自我,如果跨过这条线就是不正常,没跨过就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