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常识:赤潮的分类和成因

如题所述

赤潮,也被称为红潮,是一种由浮游生物(通常是浮游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水体现象。赤潮通常会导致水体呈现红色或其他颜色的现象,这是由于浮游生物体内的色素所致。赤潮主要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根据引起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赤潮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有毒赤潮:有毒赤潮是由产生有毒物质的浮游生物引起的。有毒赤潮中的浮游生物会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例如,有毒赤潮可能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毒、人类食用受污染的贝类后出现中毒症状等。

    无毒赤潮:无毒赤潮是由不产生有毒物质的浮游生物引起的。虽然无毒赤潮不会直接危害生物健康,但其大量繁殖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赤潮的成因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

    营养物质过剩: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会导致水体中浮游生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殖。这些营养物质可能来自农业化肥、养殖排放、城市污水等。

    水温上升:水温对浮游生物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当水温适宜时,浮游生物的生长速度加快,可能引发赤潮。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加剧赤潮现象。

    水流条件:水流对赤潮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水流缓慢、水体停滞的区域容易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此外,海水上升流、潮汐等现象也可能影响赤潮的发生。

    浮游生物种群动态:不同浮游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关系以及环境适应性等因素会影响赤潮的发生。在某些条件下,某些浮游生物种群可能占据优势地位,导致大量繁殖和赤潮现象。

    人为活动:人类活动对赤潮的发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排放大量污水等活动都可能导致赤潮的发生。

综上所述,赤潮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条件、水体营养物质、水流条件、浮游生物种群动态及人为活动等。为了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平衡、加强监测和预警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8
以下是 整理的《环保常识:赤潮的分类和成因》,希望大家喜欢!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
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从赤潮发生的地理特征来说,也可分为外海(外洋)型赤潮和近岸、河口、内湾型赤潮。前者是指在外海或洋区出现的赤潮。后者分别指发生在近岸区、河口区或内湾区等水域的赤潮。我国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深圳湾及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厦门港等海域发生的赤潮均属于后者。
据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张有份介绍,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多数学者认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之后,盐度下降,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