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个判教的问题:佛教与道教的主要异同,佛法广大无边在哪些方面 (请尽量简单一点)

在下先前学过道教,因为道长也赞叹佛法广大,道法不及,所以又来学佛,但由于是居士引入,所以学了这么久,还是没明白佛法广大在哪里,而道长师父早已过世,小庙的师父们也没正面回答我,高僧大德轻易见不到,因此不得不恳请师兄们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道教怎么样,我还是比较清楚的。道教中的真人,不是天界的仙人,而是解脱了的圣人。
我希望知道的是佛法广大无边中的那个“无边”如何理解,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道教讲的道也是广大无边、不可说、不可名的。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佛教所说的“道”和道教所说的“道”有何异同。请各位不吝赐教。再次对答疑的各位师兄表示诚挚的感谢。

仔细看了at4331、 邋遢神仙、 无量寿庄严清净、omrzmsh 的回答,很有见地。在下不辞浅陋,也献一言:

判教之举,只在佛教内部适用,虽然也有大德祖师立论判各教高下,但也只能作为一家之言,未被普遍认可,因此,我们在这里也不以佛教的判教方法来判道教。说实话,我对道教的了解也仅停留在书面认知的层面上,对道教的实修没有体验,对道教经典没有遍阅,对道教人物知之不多,有印象的大概就是老庄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王阳明等人。所以,在此,只说佛,不及道。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佛教判教,按永明延寿禅师原则,以心为宗,以实相为体,以无相为相。在佛教中,圆满、圆教、圆通等词语,都体现出佛教“圆”的一面,这种圆融的精神植根于对“悟道”、“成佛”的共同认可,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佛教中与之相应的说法,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凡是能体会到“无为法”即宇宙人生的真谛的,无论修学何宗何派,都是圣贤,区别仅在于体会层次不同,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因此,在佛教判教中,强调的重点是判摄教相,而不是针对佛教本身的教体,这是判教的基本前提。

佛陀曾言,他于49年中一字未说,意思是要佛教徒们领悟超越言表的终极真理。而这种对终极真理的信仰和追求,在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中都是存在的,对它认识和表述,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至真、至善、至美的具体理解和现世阐述,这无疑就是最大的教体。

遍阅思想史,几千年来,多数的宗教与哲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真善美,尽管落实之处不尽相同,但都肯定了生命具有某些永恒的特质,肯定具有正面的意义,宗教与哲学的价值也因此而得以彰显。无论是佛家讲的佛性,道家讲的玄德,都是要人们拭去心灵上的无明,向无限广阔的法界自然敞开。

佛教的圆教,即天台和华严,其特征是无教相、非分别,由此落实一切实质内容于一切形式之中。为什么佛教能开出圆教?因为佛教的最高义是通过悟来实现的,是由彻底化除实执的如实观法、经空性的般若智慧充量发展、从而彻入生命存在的真实,这种思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不需要建构一形而上的实体或活动模式,完全可以积极的正面内容来说明理想。因此,佛教一切言表皆为方便,一切教化均可在法界的本然中达成统一,成就圆融无碍之教。

与之相对,别教虽高明却失之包容与周遍。别教之别,正在于其带有一定的实执性,以情感或理性过分追求形而上,很容易走入旧形而上学的诸多弊端中,那些强调终极存在具有必然、完美和永恒的理论,很多时候源于人的情感需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指出,形而上学的建构到最后可导致二律悖反,有一大堆虚妄隐含其中。因此,当我们追思终极关怀时,必须保持清醒的谨慎,仅以追求真善美的意向作为指引,而不将其绝对化,这也正是禅宗讲的参禅指月,有限的方便虽然指向无限,但作为时效性的解释,它必然不是无限自身,一旦绝对化,就反成虚妄。只有这样,才能把落实关怀的可能性保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佛道儒耶乃至各种宗教哲学都成为教相;无论它们是相辅相成,还是相反相对,都是通向最高点的路径,都可以圆成最后的真实,所区别者只是方式,在教的全体大义上,都具有净化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而教与教之间无所谓是非高下,只是方便的次第、角度不同而已。这正是圆教的根本义,圆融无碍。由一切法门皆可入道。别教虽然很高明,而圆教却使藏教、通教、别教等都成为其方便法门,因此说圆教无教相,实则不等于一个教,这正对应佛陀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5
佛法是为象佛祖那样以正知正见正觉正行认识世界,成就真正的“觉”,最终达到超脱六道轮回。佛教思想中则以自我为主体,基本思路是如何解脱,而不是自然如何表现。其中的标志是任何思想和行为的错误都由个人的因缘和欲望而来,也就是向内求,从内修,以自我的心来观察,思维有极大的自由性,极大的变化、伸缩和无限。

道家思维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是非常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讲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庄子讲要齐物、自然。这个道,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道家的出发点是顺应规律、认识规律;佛法出发点是分析理解规律背后的起因。道家看的是过程,佛法看的是起因。

所谓广大,不是指其功力神通,而是指其思想在应用和理解上的广泛性适用性,而且更多是一种泛泛溢美之词,不是佛法正见。无论哪种宗教,既然存在,就有其意义,还是应该以尊重的眼光来看待比较好,没有什么高下的差别,只有应用的不同。

(自家看法,仅参考)
第2个回答  2010-09-16
恩!有点意思,我与楼主的情形差不多,也是从道家走入佛法的。
神仙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此两句可见道家修持原理之一斑,道家的修持起步点在于从色身转化开始,进而升华从有限的色身迈向形而上的道体。
而佛法则是独标一心,修持的程序是从心地起步,最终以智慧成就为圭旨。
单看道家的修持起步就不难想到会难倒多少众生,头一步就是转化人我人心的根本烦恼,也就是男女之欲。百日筑基也就是炼精化气的成就法,必须做到这一步、成就这一步之后才有资格谈到后面的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入道。
而佛法则一切从心开始,也就是修心性,这就比较相对来说容易多了,给了无数众生种种方便,但在同时也为众生埋下了更堂而皇之的借口,呵呵,同时佛法因如此的设施而自然形成方便摄入群生的无形大门。
但是,这都是形式上的权巧方便!谁说佛法不重视色身呢,佛法的心并非是人我妄想记度的分别思维状态,佛法的心字是心物一元的心,这个心字囊括了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而此父母所生之暂存业报之色身也正是心所涵盖。只是释迦文佛老婆心切怕学人执着色身而忘失菩提智慧的成就。
道家的道与佛法的道本无不同,相同点都是标示着那一形而上的万事万物的本体功能;出现不同是后世学人的错误分别意识。佛法中所谓三身成就;法身、报身、化身。单说报身就是指这有限业报色身的圆满成就。四禅八定是什么?四禅八定是世间一切修持的共法,而佛法智慧的成就是不共法。换句话来说佛教之外的修持人都能做到定的境界,而许多佛门中人在始终在抱着智慧成就的挡箭牌在遮羞岂不可悲!为什么?因为缺少实际的修持求证,将佛法的理论流于口头啊!算了,这些话多说无益。呵呵
楼主加我,有空我们可以聊聊。祝一切顺意。
第3个回答  2010-09-15
首先说说佛教的宇宙观:
佛学中的佛土宇宙观念,一佛国土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万亿个四天下。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天下,一千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数字之大和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不谋而合,科学研究认为整个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数的太阳系统,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如此的宇宙观了。

再说说轮回和因果:
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众生起惑、造业、受报,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这是自然的道理。譬如,种佛因,就结佛的果;种菩萨因,就结菩萨的果;种缘觉因;就结缘觉的果;种声闻因,就结声闻的果,这是四圣道。还有六凡道,就是三善道--天、人、修罗;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总之,种三善道的因,就结三善道的果;种三恶道的因,就结三恶道的果。这种因果的道理是丝毫不爽,千真万确的,绝无迷信的色彩。

再说说佛经典籍:
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最后说说众多的修行法门:
净土,真言,耳根圆通,禅定,四谛,七觉,八圣道,药师法门,普贤十愿,弥勒法门等等等等

上面只是说了很少的一部分,足见佛法广大
第4个回答  2010-09-15
傻徒儿,你家道长谦虚之言你信以为真,居然还背道求佛
道法自然
佛法无边
你竟然以高低衡量,为利而取之

诶~~下辈子再继续修行吧
第5个回答  2010-09-15
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来源的理解:
道学是修阳神的,可得道升仙,傲游四海,自由自在,理论上可无量劫不受轮回的束缚;
佛学是修阿罗汉,菩萨,并以成佛为终极目标。也可摆脱轮回,并能够倒驾慈航救度众生。

个人理解,也许佛学在救度众生方面更为积极。虽然道学也强调为善,但积极程度也许比不上佛学。对闲置外在诱惑欲望,清净自心的方面,佛与道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但从对治方法的角度来看,也许佛学更为彻底,方法更多一些。
不过,末学对道学了解不多,只看过道德经,《庄子》也没有看完,对道学不宜胡乱评论。

佛法基本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按照佛法的基本宗旨为人处世,最起码的可以关闭轮回中的三恶道之门。
进一步,可通过八万四千法门中,选取适合自己的一门深入修习,明心见性,净化习气。在摆脱轮回方面,有自力不断努力的一方面,如果怕自身道行不够还可以通过往生净土来摆脱轮回,继续在净土修行。在净土法门的修习中,可以通过借助佛、菩萨的力量并结合自身的力量,自他两力结合,来快速提升自身的境界。

从个人理解而言,末学认为佛法的修行方法是非常方便,可以适合各种人,并且能够根据不同人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法门,且可以利用人的欲望导引其进入佛学的世界中。

而且佛学对世界的阐述也是非常广博与先进的,其对宇宙,外星人,对地球,对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有非常精确的叙述,佛学提供给我们非常简单易学且有效的修行方法,且方法很多,有禅宗,有小乘,有大乘,有密宗,有净土宗,有地藏,有药师法门,印心法门,大圆满法门等等。

同时,因应不同人的需要,不同人的习性,也提供了各种行善积德的方法,施舍,放生,施食等,对人的不同的习气也提供了对应的净化方法,菩萨的六度万行等等。

还有财神法门等等。基本上,佛法能够满足人世间的一切需要。

佛法是很广博的,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本宗旨又是不变的。佛法能留存人间,实在是众生之福。

但是随便批判不同宗教的高低其实意义不大。学什么,信仰什么,各有其因缘,如果因为我慢心而硬区分高低贵贱,那其实是辱没了各个法门的初衷了。再说,没有得道的人,与其用世智辨聪来评论不同法门的高低,那是婆公各有理。还不如自己亲自去修行提升自身的境界来得更为实际一些。

我还有一个想法,有可能是道长觉得你更适合学佛,所以才那样对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