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如题所述

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

世界观、自然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解释。如: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均体现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人类文明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天人合一”出发,朝着“天人互泰”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人类文明的别样绽放。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律、同心、同气……等关系。思想核心:万物合一。因此,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思想核心:万物互泰。因此,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当下的难题和困惑。故“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世界观、自然观。(文/啠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古人将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之精华,每个人都是小宇宙。“天人合一”是大小“两个宇宙”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统一。

对于以上的话,我很认同,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水,而我们人体的含水量也基本和地球一直,还有黄金分割点,我们的肚脐眼,我们最初营养来源,在我们身体的位置,也是黄金分割点。还有我们在心理学上对好妈妈的定义“60分”妈妈,凡事不能做的太好,太好会太过。

天地与人的关系:万物“统”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但地是“顺承天”的。天为夫,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基础。人在天地间,与它们不可分割,虽然人为天地所生,但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和理智,这种灵性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从中汲取能量的同时就要“裁成”“辅佐”天地顺利运行,这就是“天地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哪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相互对应、并行不悖。它们的关系本质是“映射”而不是“决定”。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朝去暮来、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尤其是我们所在位置,二十四节气如此分明,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人类社会之所以尤其规律性,从心理学来说,与需求密切相关,记得某友友N年前总结的经验,我们和某个美丽国家发展相差五十年,在某个美丽国五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似乎正在我们此时此刻发生。我想此时可能相差不到五十年了,因为经济收入差距越来越小。而我们也有我们独特的社会文化制度带来的影响,譬如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到了过多的关注和焦虑,包括父母对基因遗传的安全感等等。之所以现在心理问题似乎越来越多,我想这也是其中之一。

“人之命,天注定”,我对这句话是不认可的,还有“人定胜天”似乎也有些绝对化。人与天与地是平等互助的,就如人和人的关系一样,是有界限感的,而且还是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关系亲密、和谐相处,才是我们的自然、自由之道。

这让我想到沙盘游戏,为什么孩子们玩着玩着很多问题就会解决,很有效但从科学角度去解释,似乎说不通。我想可能是沙盘里设置的海陆空,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将自己压抑的情绪释放,还有对未来的期待都立体的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到,疗愈。记得李克富老师在研修课上,解释为什么大城市的抑郁症那么多,而农村的抑郁症很少,他的解释就是,农村生活脚踏地头顶天,而我们给抑郁症的处方最多的也是“晒太阳和运动”,因为运动会产生令身体高兴的多巴胺,而晒太阳会令五羟色胺转移抑制酶释放减少,从而五羟色胺释放增多,就和吃抗抑郁药物一个效果。

20220101 元旦

《易经》描绘的这种“映射”的规律把整个宇宙都囊括在内,使所有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中。这种“全息性”或“相互感应”的思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天、地、人、事、物在内的不可分割的世界。理解这个道理会用整体、辨证、全息、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把事物割裂、孤立、片面化。

理解:“映射”两个元素之间“对应”的关系。

全息性:反映物体在空间存在的全部信息,是一个系统的元素状态、元素关系、系统与元素关系的总和,譬如中医理论的全息性,包括心理学流派中的“家排”、萨提亚模式,系统理论。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易经》描绘规律的全宇宙都是互相联系、互相链接、互相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那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互相对应、并行不悖。不是决定而是映射,从中能看到。

为何会有“天人合一”?宇宙如同一个巨大的流动漩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会形成特定的时空场,它与此时此地诞生的小漩涡(人)的能量场有关联:一方面,小漩涡生于大漩涡中,并追随其运转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虽然单个的小漩涡对大漩涡的影响极其微小,但作为大漩涡的组成部分,所有小漩涡的能量共同构成了大漩涡的运转动力。

这让我想到家庭中父母吵架,孩子即使没看到,他也能感受到家中的气氛,有一个孩子说她的妈妈真虚伪,有一个孩子说她的父母、她的爷爷奶奶根本不应该在一起,而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都表演的挺好。

人的这种能量场被佛陀称为“小宇宙”。小宇宙是人天生就有的,产生后一般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而时空场却随宇宙运行而变化不止。小宇宙的能量虽然难以直接影响时空场的大趋势,但它若能与时空场保持协调,即“顺势”,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两者的内在协调、映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因为时空玄奥而难以观测,被称为天意,其中奥秘叫玄机,总称“天机”。借助一定的方法可以发现、预言“天机”。

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泄露天机遭天谴”,其实“遭天谴”并不是因为“天”发怒,而是泄露的方法不对。预言天机常会造成人心骚动,这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会殃及预言者自身,所以说“察见缘鱼者不祥”。

古人认为,是否该泄露天机取决于“德”。宇宙运转的根本规律被古人称为“道”,它高度抽象,难以名状;人在宇宙中顺势而为的品性被称为“德”。对“道”的了解和对“德”的把握若达到一定程度,不仅能识破天机,还能在宇宙的大漩涡中顺势借力增强自身小宇宙的能量。

联系心理:在《变态心理学》第十一章人格障碍里是这样说的,反社会型人格常常导致阶级下滑,而阶层下滑会导致反社会型人格恶性循环。

联系生活实际:对于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要学会顺应、顺势而为,而不要逆行,农村有一小部分上访户,很多都是为了“一口气”,“不是治的也是气得”。他们把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治气”上,而不是为了改善家人生活。反而因长期精力没关注在家人、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往往孩子的成长也受到影响。这也是逆道而行,而不是替天行道,我们都是小宇宙,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让我们的能量增加,如果逆行会损伤我们的能量。

顺应居家环境的天道,叫“风水学”,顺应时空方位的天道,叫“奇门遁甲”,顺应社会和人生的天道叫“易经”,顺应个人命运的天道叫“四柱学”,顺应生活中具体事态变化的天道叫“六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