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很难有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家?

如题所述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当代中国作家难以走向“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差异,是中国作家难以“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德国汉学家顾彬,频频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出“垃圾论”当代中国作家的一个共同焦虑是:我们的文学何以走向世界?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这里的同行当然指的是西方同行,“西方即世界”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常识。

一、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民族性

中国文学是扎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中的,当我们讲述一个民族的对象,比如中国北方农民坚韧的品性,其他民族的人也许就很难理解,这里存在一个沟通的问题。顾彬曾说,作家不懂外语是很吃亏的,很多水平很高的作品,因为翻译太差而没有影响,不被世界认可。理性地看,顾彬的“外语论”有一定的道理。

二、纯粹的民族性难以“走向世界”

纯粹的民族性很容易沦为民族劣根性的展览,当代文学极力挖掘民族性,而缺少了面向世界性的态度。。这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较为显著,惨无人道的血腥和酷刑都通过中国特有的民族性方式叙述出来,由审美转为嗜丑,这满足了西方人的猎奇心理,“他者”形象迎合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如莫言的作品就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中国现代文学中,阿Q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形象”,然而鲁迅并非止步于此,并非着力于刻画中国旧社会雇工的癞疮疤和那长辫子——中国特有的,而是将阿Q的民族性特征挖掘到整个人类的人性深层内涵中去,以人类共同特性——“精神胜利法”,刻画出世界上每个人的灵魂印记。阿Q的世界性意义是同哈姆雷特、浮士德等形象相比肩的。

任何文学在坚守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奋力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挖掘世界性,这样中国文学才能走向世界。

三、“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与话语主导权

中国正是处于第三世界”的边缘地带,“世界文学标准”给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研究者带来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危机感,“西方中心主义”就体现了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

概括起来,中国作家,尤其是当代中国作家难以“走向世界”,主要在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差异,一是“双语写作”的局限,二是纯粹的民族性无法构成世界性,三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固有规定。

中国作家想要“走向世界”,一方面要将民族性提高到世界性,这里的“世界性”并非指“西方世界”,而是整个人类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要坚守民族信仰与中国经验,保持自信与气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4
中国现在白话文学就是说明过程,不算文学!形象的说,中国文学和外国名著就象石砂和粘土的对比!缺乏细腻和粘性!比方放屁,外国文学会这样写:老刘坐在公交车前排左边靠窗的坐位上,仔细回忆了一遍自己坐位后面的乘客,没有他熟悉的人!他们去哪呢?会跟自己的目的一样吗?我的衣服得体吗?象不象个谈商务的生意人?他不明显的向前变动了一下脖子,尽量将眼球下移,偷偷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衣着和分别放在两边膝盖上的手,对比了一下上车时看到的别的乘客,肯定了自己的自信!突然!他感觉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在剧烈的扭动了一下,然后向直肠的方向直扦而去!这肯定是消化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工业废气在向外排放,对他来说,在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地方发生,明显不是什么好兆头!其他人会卑视或嘲笑自己是臭鼬的儿子!就算从肚脐眼将这些废气排放出来也不能让气串入直肠,他虽然努力的收缩屁股和腰肌制止,但还是身不由己的放屁出来了!他只能无奈的道歉,我肚子闹了好几天,正准备去躺医院的,真对不起!
中国文学会这样写:老刘走上公交车,选了左边靠窗的坐位坐下,然后将两手放在膝盖上,向后看了看车内的乘客,悄悄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上,倏然的看着车子的前方!车子象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奔驰着,不时的颠抖两下!乘客们偶尔交谈几句,大都是一些责备车子有些抖动的怪话!突然!老刘感觉肚子一阵剧痛,肚子里象有什么东西在乱串,老刘心想:不好!可能要闹肚子,样子也不象要拉稀,那一定是要放屁了!这可不行,在公交车上放屁会很难堪的,丢面子!他连忙微微拱起脊背,以扩大肚子的容量,继而努力迫使腰下肛肌紧缩,但还是无剂于事,车子一颠,颠散架了,屁也放出来了!他连忙捂住鼻子骂道:他娘的,谁在公交车上也放起屁来了!
第2个回答  2021-11-22
因为融入世界,走向世界,还需要世界不带偏见的全面的了解中国。
第3个回答  2021-11-22
因为中国的文化是比较深的,大部分的外国人是没有办法很好理解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特殊的意义,他们没有办法很好的领悟。
第4个回答  2021-11-29
因为翻译不出来中国特色。就拿红楼梦来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你说怎么翻译?意境完全不一样,文化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