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宝宝罗圈腿 要注意走姿

如题所述

什么是罗圈腿?
罗圈腿,一般也称为0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判断宝宝是否有罗圈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
罗圈腿多与缺钙、走路早有关
专家说,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可能是遗传造成的罗圈腿,绝大部分罗圈腿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引起:
1、生理现象
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膝内翻到正常,再转变为膝外翻再到正常的过程。一般来说,新生儿是膝内翻,也就是所说的罗圈腿,至2岁时接近正常;2岁后逐渐成轻微的外翻,至10岁再恢复正常。
2、过早走路
过早走路导致罗圈腿是因为幼儿腿部骨骼钙化不够,腿骨较软,过早走路容易导致膝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形成罗圈腿或X形腿。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tips:一般情况下,9~10个月的宝宝逐步学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
3、缺钙
缺钙有2种可能:
(1)身体缺乏维生素D导致幼儿患佝偻病,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吸收,缺乏可能导致缺钙;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
(2)可能是幼儿在0~2岁期间生长发育非常快,骨骼需要的钙量较大,幼儿钙量不足导致缺钙。
孩子有罗圈腿应该如何应对?
错误做法:
我国民间有个传统习惯,常给刚出生的孩子用夹被、棉被裹得紧紧的,外面还要捆绑上两三道绳带,看上去好似一个行李卷,说是为了预防“罗圈腿”。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孩子的生理要求,也预防不了“罗圈腿”。如果让孩子像棍儿一样直挺挺地躺在“蜡烛包”里,不仅妨碍孩子的自由活动,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非常不可取。
正确做法:
孩子2岁前:
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可适当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同时督促他积极进行运动,改善肌肉张力,让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
孩子2岁后:
罗圈腿越早矫正越好,孩子2岁以后如果发现罗圈腿可以接受骨科专家治疗,一般会采用矫形支架来矫正。一般来说,孩子5岁前是黄金矫正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还处在儿童发展期,孩子与父母接触机会多,孩子佩戴矫形支架可以得到父母的监督。5岁以上,孩子往往难以主动配合矫形支架的治疗。如果孩子在5岁前没能完全矫正罗圈腿,可以选择在孩子成年后进行手术矫正。
家长如何预防宝宝发展成O型腿
1、定期体检
医生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腿型是否出现病理的改变。一般一岁以内的孩子,每月保健一次,一岁后3个月保健一次。
2、适当地补充维生素
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补钙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其实维生素D是促进钙、磷吸收贮存,也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当然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
3、避免让孩子过早地学站学走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越早会走路越好。所以在孩子2、3个月的时候就扶着孩子站了。其实不是的,孩子过早学习站立,下肢过早负重会影响孩子腿部的发育,孩子会更容易出现O型腿。而且孩子月龄太小,对腿部的控制不好,站立的姿势不对,会进一步影响孩子脊柱的发育。一般来说,等孩子会爬之后,可以自己抓着东西站起来了,才让孩子学站学走。
4、避免让孩子使用学步车
由于学步车的构造会给孩子一些不适当的支撑,让孩子不能以正常的姿势学走路。而且学步车也会妨碍家长观察孩子学走路的姿势。
小结:
家长发现孩子有O型腿的情况,建议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下,确定孩子是否是生理性的,如果不是,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这样宝宝才能拥有漂亮的腿型。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能忽视体检的重要性。只有定期给孩子体检,及时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