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系储层的储集性与分布特征

如题所述

1.舒善河组

根据对塔里木北部地区钻达舒善河组的钻井及露头剖面物性资料的统计,发现舒善河组总体储层岩性较差。舒善河组以粒间溶孔为主,次为杂基微孔隙,以细孔或微孔为主,喉道细小(图6-18)。

在乌参1井白垩系舒善河组钻遇较好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孔隙;同时在方解石胶结致密的砂岩和泥岩中可见构造缝的发育,前者呈组产出,水平非连续状延伸,后者多呈枝状,缝宽0.02~0.07mm。在含砾砂岩中,收缩缝沿砾缘发育,缝宽0.01~0.03mm。另外,杂基含量较高的粒间也易形成收缩缝。由压实作用也产生了部分粒内缝,缝隙呈半裂和全裂状,多发育在石英、长石和石英质脆性岩石中。

2.巴西盖组

巴西盖组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模孔、基质内微溶孔、微裂缝。根据区内克拉2井、吐北2井、大北1井等的铸体薄片资料,克拉2井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仅见到个别粒内、粒间溶孔,构造微裂缝不太发育;吐北2井以溶蚀孔隙为主,包括粒间胶结物溶孔、基质内微溶孔、粒内溶孔,次为基质内微孔;大北1井储层孔隙不发育,仅见少量构造微缝和收缩缝。

3.巴什基奇克组

巴什基奇克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其次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各种裂缝均不太发育。据克拉1井、克拉2井、克拉3井、克拉201井统计,粒间溶孔占总孔隙空间的71.27%~81.96%,平均为76.89%;残余粒间孔占总孔隙空间的6.67%~18.19%,平均为13.1%;粒内溶孔占总孔隙空间的0~16.99%,平均为8%(图6-19)。孔隙大小一般为0.02~0.06mm,最大为0.1~0.16mm。纵向上巴什基奇克组二段粒间溶孔含量及数量明显大于一段和三段。二段粒间溶孔面孔率为1%~14%,平均为8%,占储集空间的66.7%~100%;一段粒间溶孔面孔率为3%~18%,平均为5.5%;三段粒间溶孔面孔率为3%~7%,平均为4.54%。

图6-19 巴什基奇克组孔隙类型分布

在吐北、大北井区,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颗粒溶孔与粒内溶孔次之,杂基内微孔所占比例很低,铸体薄片下所观察到的裂缝主要是构造缝及泥砾收缩缝。储层压实程度中等偏强,颗粒以点和点-线接触为主;喉道类型主要为缩颈型,片状喉道较少;在填隙物含量较高的部位,管束状喉道发育。

在羊塔克、玉东、英买力地区,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粒模孔、基质内微溶孔、微裂缝。残余原生粒间孔占储集空间的70%左右;其次为粒间溶孔,占15%左右。玉东2井区以溶蚀孔隙为主,占储集空间的63%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