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抗击外敌中表现了什么军事才能?

如题所述

岳飞之遇宗泽,犹“千里马”之遇伯乐,从此得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的机会。宗泽十分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勇敢,相识之初,就派岳飞为“踏白使”,率领五百骑兵去抵抗进犯汜水关(今河南汜水镇西)的敌人,并一再叮嘱他说:“我看你是一个很有作战本领的人,特地不追究你以前的罪过(指岳飞在新乡与王彦分道扬镳一事,这在当时意味着背叛上司,要被判处死刑),现今是你奋勇立功的时候了,但千万不要轻率从事。”汜水关地势险要,为东、西两面的重要交通咽喉,也是南侵的西路金军的必经关口。岳飞率领五百骑兵,兵员少,粮食更是不足。面对数倍于己的金军,宜速胜而不宜久持。岳飞随即命令三百士卒,每人携带两束交叉捆在一起的柴草,埋伏在前山脚下。等到半夜,他们点燃柴草四端,高高举起,照得满山通明,金军以为是宋朝的大量援军来到,慌忙弃营遁去。岳飞乘胜追击,金军大败,疑兵之计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岳飞凯旋之后,宗泽论功行赏,用作统领,继又提为统制。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初一,抗金老将宗泽死于开封留守任上,临死之时,连呼“过河”。这一悲壮情景,使他的部下发聋振聩,岳飞更是义愤填膺,发誓要继承宗泽的遗志,北上收复宋朝江山。接替宗泽任开封留守的杜充,是一个刚愎、苛刻、喜欢残杀的无能之辈,根本无力约束和统率部下。集结在开封周围原归宗泽节制的各路军队与忠义民军,不战自乱,自相残杀。开封城外,一片鼓噪之声。杜充却带着岳飞等将官渡过淮水和长江南下。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开封落入了女真统治者手中。

建炎三年(1129年)秋,南下侵宋的女真兵马,在渡过淮水以后,取道滁州、和州,准备在渡江之后经江东而趋浙江。这时,担任建康行营留守的杜充,又不战而降。南宋的长江防线,如土崩瓦解。金军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高宗丧魂落魄,流亡到明州附近的海上,金兵仍在后面穷追不舍,企图捉拿赵构。面对将帅叛逃、士卒溃散、金军席卷而来、百姓惶惶呼救的局面,岳飞集合部队,刺血激励部下说:“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矣?”士卒们被他慷慨陈词的爱国情怀所感动,都表示愿随他抗战到底。为使士兵不致剽掠、骚扰,岳飞严厉规定,不许侵掠百姓,所到之处,都要秋毫无犯。他先后移军驻屯于广德军、宜兴县,致力于安定地方的社会秩序,对窜入境内的散兵游勇,尽量加以收编,用军纪加以约束,不肯接受收编的或一向在县境内劫掠居民的,他就出动兵马去攻讨,并随时率领部队出外与金军作战。在很短的时间里,岳飞驻屯的宜兴县,竟成了百姓们躲避兵燹之灾的场所。岳家军形成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良好军风,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扬。他们建立起“主祠”,挂起岳飞的画像,纪念岳飞的恩德。人民有人民的选择与爱好,当地人民对岳飞的热爱与尊敬,这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建炎四年(1130年)春,南侵的金军统帅兀术,因遭到南宋军民的抵抗,放弃了追袭赵构的计划、放弃已攻陷的江南州郡,声称“搜山检海”已毕,准备率部北撤。但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南宋几位大将的几十万部队,全都拥兵自重、徘徊不前,坐失战机,眼睁睁地目送金军退回江北。只有岳飞,在金军北移之际,从宜兴出兵,打击了金军。

岳飞在探明金军的北撤计划之后,便率领部众主动出击,直趋静安,对金军予以拦腰猛击,并在建康附近的乡兵配合下,收复建康,就任通泰镇抚使。以后,岳飞又接受南宋王朝的一次次的“诏命”,平灭了李成、张用和曹成等军贼游寇。绍兴三年(1133年)由于岳飞在抗金斗争和各个战场所赢得的战功和声望,南宋政府就把东起江州(今江西九江)、西到荆州、北边包括长江北岸的一些州县,划为一个军区,由岳飞负责防守。岳飞此时俨然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独负一区之责的大将了。但是,祖国的山河破碎、大河南北的人民在金兵的铁蹄下的痛苦呻吟,以及满朝文武将官的腐化怯战,却使岳飞的心头涌起一阵阵悲痛,他始终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以便能收复故土。当有人感慨地问起:“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方可太平?”他便毫不迟疑地答道:“只要文官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在他看来,只要朝廷能下决心北伐,文官武将不贪生怕死,不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团结抗战,丢失的故土是不难恢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