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除了避暑山庄还有哪些行宫

如题所述

行宫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场所。清代行宫分布范围广,所处环境优美,规制整齐,保卫严密,有的在清代历史上起过特殊的作用。
1、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干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着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2、寄畅园:史料记载,有两位清朝皇帝曾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境内的一座宅第当作行宫。这座宅第就是所谓的寄畅园。坐落在无锡的惠山脚下,京杭大运河就在前面不远处。

3、五台山台麓寺,清朝皇帝朝台行宫之一。清朝皇帝朝台频繁,康熙5次朝台,干隆6次游山,嘉庆算少,只来过1次。’皇帝朝台,需修行宫,仅长城岭到五台山的百里之途,即修行宫五处。

4、承德避暑山庄—清朝三代皇帝修建的行宫,也叫热河行宫。

5、养源斋,“养源斋”三字为干隆皇帝题写。内设会见厅和宴会厅。宴会厅金碧辉煌,厅内悬挂干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现在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重要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6、正定隆兴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寺院西侧修建行宫后,方形成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皇帝行宫三路并举的格局。行宫的修建增添了寺院恢宏的气势,成为后世皇室出京巡幸驻跸之所。

另外,据记载,大清皇帝为了东巡,先后在盛京、广宁以及兴京夏园修建三座行宫。夏园行宫遗址位于今新宾县永陵镇以西近四公里处。这里地势开阔,四面环山、两面临水,夏园这个文雅之名缘于它的自然风貌。
总之,太多啦,清初,顺治时就有“择地另建避署宫城”的拟议。此议因开国之际,百废待兴,无力修建而作罢。康熙初年又有“选择清静空旷之地,另建一座‘避喧听政’宫城”的动议,因国家尚未统一,仍无力兴建。康熙十四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骑射开基,武务不可驰。”意思是要康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八旗官兵的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反蒙古各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
因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出塞北巡、又设备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术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亲和文武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驼载、马运、需要营建行宫来解决。

据记载:皇帝出巡一般都是二十里一休息,四十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到古北口就修建行宫七处;蔺沟、石槽、杯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康熙二十九年又在北京西郊海淀修建了行宫“畅春园”,周围占地约十华里,现在还存有畅春园的界碑。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八年(1701~1709年),又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占地约五千多亩。与此同时,耗费巨资营建外行宫。
康熙时期建了八处;干隆时又改建新建了十四处,先后建立了外宫二十二处,正式命名的有二十处:巴克什营行宫、两间房行宫、常山峪行宫、鞍子岭行宫、王家营行宫,桦榆沟行中、喀喇和屯行宫、热河行宫、兰旗营行宫、钓鱼台行宫、黄土坎行宫、中关行宫、什巴尔台行宫、波罗和屯行宫、张三营行宫、唐三行宫、济尔哈朗图行宫、阿穆呼朗图行官、二沟行宫和汤泉行宫。干隆十六年以后又建立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三类:茶宫一饮水、吃茶点休息的地方;尖宫一中途御膳的地方;住宫一居住休息和游览消夏的地方。

据记载:在未建“避署山庄”已前,康熙皇帝每年出塞北巡一般从五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十二日,约一百一十六天。由于他经常出巡国外,促进了大型行宫的建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了“避署山庄”,承德也就逐渐发展为一大都会,成为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避署山庄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范围,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范围,这在历代帝宫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之后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也是清代着名的皇家苑囿,成清代四大行宫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