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如题所述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个体的主观因素等。以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为依据,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如下: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除身边发生的事件外,还有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如网络色情。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但辨别能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的特点,大众传媒中的许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大学生患有“互联网成瘾障碍”、“网恋”等。现代生活中,社会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大学生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路充满期待。而另一方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对未来事业和职业生活信心不足,焦虑感、抑郁感由此而生。此外,对于刚刚从家庭中独立进入校园生活,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行为和人,都会造成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
二、学校坏境因素
学校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其中可能来自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个人情感、人际关系多个方面的表现。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不习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此外,集体生活中,来自各地生活水准的区别,可能引发一部分同学心理失衡或者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在学习上,因为大学里“高手如林”,中学时的佼佼者在大学里不再是佼佼者,中学时的“尖子”在大学里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自己进行整体否定。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过度依赖老师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能力较差,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在考试中遇到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因此,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发育的后期或者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各种内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是大学生胜利成熟的重要指标。大学生的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完善且具备生殖能力,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出现求友求爱的心理,有了强烈的和异性交往的欲望。因此,大学也往往是人生恋爱的开始,但是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因而出现了诸如三角恋、单相思、失恋、胁迫恋爱以及性心理异常等现象,这些来自情感的压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类疾病。另外,一个大学里的同学由于来自国外国内、天南海北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学生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并无力自行妥善解决,导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学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为找不到真正知己而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三、家庭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个体主观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和学生个人的情况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的因素一方面源自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普遍存在,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或产生厌烦心理,或产生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则是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另外,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会造成心理问题。有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患有疾病,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抑郁、孤独、不爱交际、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这样恶性循环,其心理承受力将越来越差,可能导致精神类疾病,甚至出现自杀的不良事件。
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众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心身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断地总结、不断挖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才能够对症下药、求得对策,方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合格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一、新的健康观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人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量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二是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三是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四是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也说明,对多数学生群体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在于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许多发展性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规律地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第2个回答  2020-11-20
我觉得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良好的班长班风,班委是很重要的,还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压力。
第3个回答  2020-11-20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那个作业量,以及那个人文环境。
第4个回答  2020-11-20
环境因素的话有很很多,看你身边如果坏事情比较多的话,可能你心情也会不好,就受到很明显受到身边环境影响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