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貌

如题所述

一、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诗韵指的是诗中象与意妙合无痕,象与情交融一 体,赏之使人心旷神怡。诗意指的是透过诗语显现出的 “理”,或烛幽显奥,或精警透辟,读之令人明心见性。例 如,同咏庐山,唐诗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诗有苏轼 的《题西林寺壁》,都是一代诗风的代表。李诗云:“日照 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李白那热爱祖国山川、“一生好入名山游”的 情意全融化在那紫烟缥缈、银河下落、九天飞流的景象 之中。诗中无一字言情意,但却使人感到情意盎然。苏诗 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还是写景,后两句却纯是 议论。由于后两句的议论,庐山峰回路转之状,我们反倒 能充分领略。可以说是虚中见实。这与前诗相比较,意思 远为显豁,苏东坡诗意还不止于此,从中还可领悟“当局 者迷”的哲理。这是宋诗的特色!!以理胜。

二、唐诗蕴籍含蓄,宋诗深折透辟

如李白《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 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这首诗是 写西望洞庭之所见,毫不费力,信手拈来,看起来既无诗 眼可寻,又无摘句可得,但读来却觉得酝藉空灵,确是天 生好言语。

又如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云。故人言是丹青”。前面三 句所写的是湖中景致以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情不由 已,欲买舟一游,旁人方始明白:这并非真景,原来是画, 前三句是烘托,是作势,目的是逼出最一句。可见此诗真 是颇费匠心,深折透辟。

我们来看同一题材的风格差异:同是对忘却亡国之 耻的批评。唐人李商隐在《夜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 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景含淡淡的忧愁,却愁而不悲。情在景中,不乏闲 情逸致。批评包含在对商女唱曲的陈述上。慨叹之意尽 在陈述之中。而宋人林升《题临安邸》中云“山外青山楼

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卞 州”。

同样景中含情,却激情外显:“几时休”、“直把”几字 就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忘却国耻的愤慨。而且文意深折, 从对花花世界的描述急转为对沦陷故都的报警,使人惊 心动魄。

同是言理,唐宋诗也大有差别。如王维的《酬张少 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 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 深。”这是王维晚年亦官亦隐的生活写照。在诗中诗人只 是叙事写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在南宗禅看 来,自性本自清净,此心若静,何来穷通?王维所阐扬的 即是此理。然而他只是叙事写景,枯风山月,解带弹琴, 皆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玩味。寓理于景, 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再看江西诗派的代表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 游乐园二首》之一: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 经。莲花出游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 静。”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切万法,不离身性,自性本净, 何须多虑?斌老有见于此,以新诗排闷,终能得忘言。知 喜与嗔同出一性,就如莲花与游泥同在一池,便能心源 澄澈,与晚色幽香共静。以上两诗含义基本一致,但是黄 诗写法远为曲折,说理更为透辟。不过,言尽句中,含蓄 之致也就稍逊了。

三、唐诗雍容丰腴,宋诗气骨瘦劲

唐诗如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白 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 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 凝。⋯⋯”这是一道以送别为内容而写的奇丽壮观的塞 上风光诗。岑参具有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并能以高度 的表现技巧把他目睹的一一刻划出来。其诗虽繁音促 节,极尽描摹之能事,然而款款道来,从容不迫,恢弘气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唐诗不论是五言绝句或者是七言绝句,都是字数相当对词对仗工整的。
而宋词它的字数是不一样的,是根据词牌的要求进行填词的。但是也是押韵的。宋词比唐诗自由一些。
第2个回答  2020-12-08
其实我觉得唐诗宋词他们的不同风貌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描述和词牌的选举是不一样
第3个回答  2020-12-07
唐诗的风格更为潇洒,宋词的感觉更加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