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如题所述

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

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

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

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

扩展资料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

6月份仍在智联平台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比重(58.5%)比男大学生(41.5%)高出17个百分点。截止到6月份,过去一年在智联投递过简历的应届大学生中,仍有27.7%的女大学生处于求职状态,其就业难度系数要比男大学生(25.5%)高出2.2个百分点。

虽然学历越高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系数会更小,但女硕士的就业难度系数(18.86%)比男硕士(12.23%)高出6.6个百分点,在各类学历中表现出最大的性别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0

一、本身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就是严进宽出的,许多学生也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对这种轻松的环境非常适应,便选择了整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够保证每天的出勤率,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选择作弊来获得及格的成绩,每天和三五好友约好通宵打游戏等,这些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是很容易出现的。四年下来,自己真正的本领没有学到,能力不足,企业怎么会要这样的员工呢?


二、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非常迷茫,但没想到,这种迷茫一直持续到大四。四年下来,自己对未来什么打算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毕业了,是时候进入社会找工作,但是回顾自己的四年时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找什么样的工作。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只好看周围的同学在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

三、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了学校安逸的生活,对于进入社会感到非常恐惧,在学校周围是自己喜欢的同学,而且学校的物价普遍偏低,但是到了社会找了一份实习之后,发现公司的环境和学校完全不相同。和周围同事的相处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容易,而且每个月领着三四千块钱的工资,除去房租和基本的生活费,几个月下来自己手中没有积蓄。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了得。


四、而学校对于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期末成绩合格,检验一个学生的水平,也是靠成绩来判定的。让一些非常努力的学生觉得自己只要成绩好就够了,因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提高。所以社会上才会存在着一些高分低能的人,对于这些人小编是感到非常惋惜的,他们既然能够获得高分就说明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教育,反而阻碍了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五、当然,大学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竞争压力比较大,学生数量多。毕竟近几年来社会上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数量变动不大,但是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多,他们之间就形成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而且很多企业是非常看重学生本科院校的层次,因此这让一部分有能力,但是无奈自己的学校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丧失了良好的机会。

以上五个原因也只是解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部分,有太多因素导致了如今这样的现状,而作为大学生,想要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地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在重视学业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个人能力的提高。

第2个回答  2020-08-20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刚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赶不上,因为在大学期间,大部分人对学习都是不上心的,可以说整天都在虚度光阴,能力也在不断地下降,而且很懒惰,更是缺乏了很多的公司都需要的经验。并且对于问题的处理上,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工作的时候更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没有更多的从业机会,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规划。甚至很多的大学生有着只拿一个毕业证的思维,为了这些文凭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有的大学生会在大学时期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证书;也有不少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段博取公司的信任,其实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都是在自己有学历,就应该找到一个不辛苦还高薪的工作,这可能吗?

这已经是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常态了,很多的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都会选择北上广这些大型城市,就业压力也是可想而知,很多的偏僻地区根本没人选择,所以很多的就业难的问题都是很多的大学生自己制造的,加上这样的心理状态,更是就业困难。

所以为了缓解这种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学生自身的改变,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找工作。更要抓住自己身边的一切机会,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外还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计划,这样的话你可以知道自己如何让努力,一开始也要从基层做起,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很多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
所以很多的事情除了有一些外在因素,自身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很多的因素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自身的缺点为什么就不能改改呢,所以不要抱怨,有竞争才会有提升

第3个回答  2020-08-20

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难题,就是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虽然大学生在专业方面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实践方面经验往往所以由于认知不足,很难正视自己要从基层岗位做起的现实,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另外,大学生往往面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困难,不懂事故不会变通,面对领导的批评一言不合就辞职,这也让大学生群体背上就业难的黑锅。

其实要破解就业难这一问题,除了要降低学生自身对于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之外,更要求学生在上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经验,为自己在职场的打拼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20-08-20

202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但这并非需要就业大学生的准确规模。教育部已安排研究生扩招18.9万、专升本扩招32.2万,预计2020年研究生入学规模将达111.4万,专升本人数约64万。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今年将有44万大学生出国深造,并有50万留学生归国就业。考虑到升学、出国以及留学生归国因素,共有705万2020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根据最新政策和招录计划,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等公共岗位可吸纳90万人就业。同时,智联招聘近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2.8%的大学毕业生(约24万)希望创业。综上,今年约有590万大学生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过去一年(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智联平台上针对应届大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7.1%,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上升35.2%。新冠疫情暴发后的2月~6月,智联平台新发布大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15.5%,而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应届大学生同比上升62.7%,供需对比更加明显。虽然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新增大学生岗位需求数在3月~5月的同比降幅收窄,但岗位需求增速仍然明显低于因“考研失败效应”而提高的大学生求职者增速,供需增速的差距从2月份开始急剧扩大,直到近两个月才有所收窄(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