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导孩子时总是容易生气,父母究竟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如题所述

有好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事后感到很苦恼, 有时候明明是想要好好的跟孩子沟通的,但是说着说着就有股无名之火升上来,结果之前的沟通就白费了,变成了打骂孩子,孩子也会和父母杠上,往往和预期想法相反。


情绪是不可控制的吗?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孩子?


让我们从影响我们情绪的几大原因开始:


1、对孩子的行为方式进行分类




孩子自己每天都有各种行为,一般包括这些;


1、生活行为的习惯、吃穿行、起床、晚睡等行为。


2.学习行为与习惯、写作业、与学习有关的行为。。


3. 性格行为和习惯 ,或内向或外向,或快或慢,这些都是儿童的性格和行为。


4.能力与行为和习惯,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以上只是孩子的学习行为中的一些分类,还有很多就不多说了。


你会发现,我们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的问题,但是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重要和次要难以区分。


比如小孩上小学了以后 ,就开始担心他的饮食,衣服和睡眠,上中学了,如果还不理解他的性格和习惯 ,会让我们在试图和我们的孩子沟通时感到沮丧,沮丧必然会带来负情绪: 要么愤怒,要么特别生气。




没有学会在适当时机主抓主要的事情,就会让我们自己觉得孩子越来越大,事情越多,越来越管不过来的感觉,导致越容易生气


事情失控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是的,脾气暴躁,易怒,焦虑不安,让我们对情绪失去控制。


不懂得逐步放手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本来就是逐渐离开父母监管的过程,不然孩子哪里能长大,要是一直按着我们的思路走的话,孩子会没有自主的 想法的,到时父母又有别的烦恼。




想想吧。当一个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他需要父母的帮助。等他长大了,他学会了上厕所,学会了自己穿衣服鞋子。


随着他继续成长,他将开始离开他的父母,好奇地接近同龄的孩子,他将开始上学,成为一位小学生。然后,是一个动摇的时代,成为一个十几岁的青年,直到高中毕业后,进入最喜欢的行业或无声的大学。




这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的监督,一定是在逐步的放手,不论你相不相信,事实都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的来说,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100% 的监督,如果我们逐渐转移到80%70%50% 左右,可能会更好。


原来什么事都要照顾,因为什么都要照顾,所以就成为主要的习惯。


但这也与年龄有关系,2-3岁,主抓孩子学习行为,可以通过严管。


4-6岁,把握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7 -12 岁,抓学习,抓情绪,抓心态。


如果你放手,孩子就会自己比较任性。


他的生活习惯变得越来越受他自己的控制。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要监管孩子,一方面太纍了,另一方面也会有阻力,会有情绪出来,难以控制。孩子长大了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不认识自己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到了某个时候,孩子会做一些事情,如果我们不理解,就会产生顶嘴:




孩子在2岁时,他不会说话,所以什么都是要父母教。


当孩子到3岁的时候,他会有一种强烈的“这就是我”的意识:我的玩具、我的书、我的妈妈、我的家等等,而且经常拒绝分享;


当孩子到4~5岁时,如果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可能会因为一点玩具上去打别人,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如何与其他孩子沟通,不知道攻击的严重性;


当孩子到7岁的时候,他不得不上小学,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他们,他会有第二个叛逆时期,他的生活习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各种冲突会爆发;


当孩子到10岁时,变得更加不爱跟父母进行说话,常常选择沉默,对自己没信心,对学习不上心;


当孩子到13~14岁时,当青春期来临的时候,所有的矛盾都愈演愈烈。


以上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我们以前可能也有经历过。但如果父母不明白孩子的这些敏感期,那么为了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父母往往会很头疼。


于是父母们就会生气,情绪必然比较难以控制。




情绪来了,往往只有两个极端


面对情绪上的攻击,父母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之一: 情绪爆炸,这种行为,是最不理智的,教育不是控制,是引导。


另一种方式则是,发现自己打骂不对,后悔之余我们总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要打骂了,跟他好好讲道理。于是他们下次碰到一些问题,会耐着性子跟孩子讲道理,结果费尽口舌却发现教学效果还真的不如来一顿打骂来得痛快。


经过几次往返,耐心耗尽了,所以觉得这个方法也不好,不管了,爱干嘛干嘛去,让孩子自己去由着性子了。


这也许是许多父母的无奈。


事实上,这种以强势命令代替教育的做法,只会教出那些充满叛逆精神的孩子,或是那些自暴自弃、严重缺乏独立性的孩子。不管是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第二种管教孩子的方式,在虐待和宽容之间摇摆不定,也会让父母神经紧张: 一种精神上的分裂,让我们的态度和情绪变得不确定,孩子也无法预测他们的父母将如何面对自己,一会微笑,一会像陌生人一样可怕。


“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会成功地养育出“精神分裂症”一样的孩子,性情、安全和情绪的状态是如此不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分析了这么多,还是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1、接纳孩子的现状


孩子反应慢,一定要让他们变得自来熟,这样肯定会引起矛盾情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性格和习惯。


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要认识到他的行为是正常的,毕竟还小,不可能和我们一样。通常我们会有情绪认为他的行为是“不正常的”,至少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接纳是一切的开始,比如,孩子学习数学只考了60分,你无法接受这个成绩,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会这么差的,最少也得90分以上。


差距越大,情绪越大。接受意味着他现在60分,但我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比如达到70分,这样我们就可以制定实际行动来帮助他。


2.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


对所有事情进行分类,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就好。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去监管或引导,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把你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些事情上,比如学习,生活习惯还是可以的。


减少过度控制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也许会做得很好,就算不好我们再加以引导。


比如吃饭过日子,幼儿园你管着没问题,初中也是。你觉得再这么管着有用吗?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绩。




3、调整我们的情绪


我们之所以会有情绪,因为孩子现实与我们的预期不同,改变只有两个方向:一是认清这个现实,二是只能改变自己想法。


现实是存在的原因的,接受这个现实,相信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沟通可以带来改变,这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得稳定。


归根结底,愤怒可能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在某件事上没有什么可生气和真正有能力的有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做,而且有办法迅速冷静下来。


虽然不是最好,但值得考虑。


改变想象,大多数的孩子,最终会过上平凡的生活,也许这是一个冷酷的现实。


记住一个父母的感觉,孩子越大,他的期望和想法就越低。




先写到这吧!以后再继续进行分享我对家庭环境教育与育儿上的思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4
父母要多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这是孩子正常的成长阶段,可以耐心的教导孩子,多教孩子几次一定会教会的,你也要明确知道大吼大叫的后果。
第2个回答  2021-11-24
父母要知道不好的情绪对孩子教育是非常不好的,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在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发泄一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1-24
要深呼吸,要放平心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遇到问题不要太生气,你尽力和孩子讲道理。
第4个回答  2021-12-16
在辅导孩子时总是容易生气,父母究竟该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在孩子犯错之后,总是容易生气,但是生气归生气,不能对孩子怒吼,因为这样对教育孩子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到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可以转移注意力,尝试做深呼吸,平心静气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