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文言文乞制置三司条例答案

乞制置三司条例作者:【宋】王安石 窃观先王之法,自畿之内,赋入精粗,以百里为之差,而畿外邦国,各以所有为贡,又为经用通财之法,以懋迁之。

其治市之货财,则亡者使有,害者使除;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则吏为敛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此非专利也。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馀,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以相知,盈虚不以相补。诸路上供,岁有定额,丰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敢不赢;年俭物贵,难于供备,而不敢不足。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三司发运使按簿书、促期会而已,无所可否增损于其间。

至遇军国郊祀之大费,则遣使铲刷,殆无馀藏,诸司财用事,往往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

而朝廷所用之物,多求于不产,责于非时,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 臣等以谓发运使总六路之赋入,而其职以制置茶盐矾税为事,军储国用,多所仰给,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令在京库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办者,得以从便变卖,以待上令。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所有本司合置官属,许令辟举,及有合行事件,令依条例以闻,奏下制置司参议施行。

2. 求一下文言文答案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一熊皮障泥,数十年不易(一件熊皮马鞯,用几十年也不换)

②吾岂可安坐华美也(我怎么可以安稳的享受华堂美宅呢)

③弟义琎为市堂材(弟弟义琎去街市买了建造正堂的木材)

④岂可尚营美宇,以速祸咎(怎么可以建造漂亮屋子,来招惹祸端?——死于安乐之理)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

译文:作为三司高官,也不怎么穿好衣服,不吃美食。(兼味,多种味道在一起,比喻好吃的事物。)

②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

译文:即处在高官显位,又住在宽敞的好屋子里,如果德行不够,就有灾祸了。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②吾岂可安坐华美也/兄位高,安可逼下d,意思都不同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D.①②意思均不同

4.乙文中,与“广居宇”中的“广”字意义相同的一个字是“美”;乙文中,与甲文道生住宅“卑陋”意义相近的一个词语是“褊迫”。(2分)

5.道生毁掉华宅和李义琰不置豪宅两者同样值得肯定。你认为他们二人当中哪一位更值得称颂?请简述理由。(4分)

答:李义琰更会为人称颂,其理由更加符合君子之德,道生是因为还存在敌人,有一定的外界因素,而李义琰纯因为他的道德观念非常高尚,对于事理非常透彻,可称为贤人了。

3. 文言文乞制置三司条例答案

乞制置三司条例

作者:【宋】王安石

窃观先王之法,自畿之内,赋入精粗,以百里为之差,而畿外邦国,各以所有为贡,又为经用通财之法,以懋迁之。其治市之货财,则亡者使有,害者使除;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则吏为敛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此非专利也。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今天下财用,窘急无馀,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以相知,盈虚不以相补。诸路上供,岁有定额,丰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敢不赢;年俭物贵,难于供备,而不敢不足。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三司发运使按簿书、促期会而已,无所可否增损于其间。至遇军国郊祀之大费,则遣使铲刷,殆无馀藏,诸司财用事,往往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而朝廷所用之物,多求于不产,责于非时,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

臣等以谓发运使总六路之赋入,而其职以制置茶盐矾税为事,军储国用,多所仰给,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令在京库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办者,得以从便变卖,以待上令。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所有本司合置官属,许令辟举,及有合行事件,令依条例以闻,奏下制置司参议施行。

4. 古文翻译

一楼解释的有几个不准确的地方。

断句成“特进试”是不对的,另外开府仪同三司隋唐时起是连在一块读的一个官职,是一个一品的文散官。还有就是试鸿胪卿的断句和解释有问题。

“特进”是一种官职,特进是起源于西汉后期的一个官职名。地位同三公。西汉后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为引见之称。如汉成帝时张禹以老病罢,仍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见,位特进,见礼如丞相。行之既久,渐成加官。以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唐以后称为散官名。

“试鸿胪卿”意思是虚衔的鸿胪卿,要是行鸿胪卿就是本身级别比鸿胪卿高但是给的官职是较低的鸿胪卿,要是直接说鸿胪卿就是主持工作的实职鸿胪卿。这涉及到了行某官、试某官、守某官、领某官等差异。如果像一楼说的保送研究生的话叫赐进士及第或者赐进士出身,这是明清时才有的,唐朝还没这一说法。

5. 三司指的是什么

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 *** 的三个权力部门,分别是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全称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

明代初时沿用元制,设行省统辖郡县,洪武九年又改行省为布政司。全国除南北两直隶外,分为13个布政司,就地域范围而言其实和原来的行省差不多。

明代每一个布政司都设有三司,作为常设 *** 权力机关。其中,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 *** ,其长官为布政使,是一省行政长官,负责全省民政;按察司是一省的最高司法与监察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

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按察司长官称作按察使,别称臬台。

都司乃是一省最高军事机构,长官称作都指挥使,掌控全省军事。三司之间,互不统属,各司其政,其长官官职一样,均直接对中央负责。

三司之间互相制约与牵制,谁也不能一方独大,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能说,三司的设立正是明朝 ***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治国方略的体现。

到明朝中晚期,文官势力的上升和武官地位的下降打破了三司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