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心课程的设置理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一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拓展资料

一、斯宾塞的实科课程理论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他把人的活动分成五类,并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了教学内容:

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它要求了解解剖学、生理学及卫生学。

2、获得生活资料,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除了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巧外,还要掌握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外国语知识等。

3、种族保存(即教养子女)的活动。它要求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以便正确地实施对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

4、履行社会义务。需要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的社会史”,即社会发展的现象。

5、满足兴趣爱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闲活动。

人需要 “自然、文学、艺术乐趣”,“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斯宾塞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虽然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但它包含了很广的学科,在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反对当时学校中流行的 *** 、经院主义,主张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动性上面,强调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来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宾塞提出个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必须互相协调。并且杜撰了道德进化公式:利己主义(集中);利他主义(分化);道德的最高阶段--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调和、平衡。在纪律方面,他反对惩罚,鼓吹自然后果的原则。 [4]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二、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课程理论

主张把德育放在首位,但从主知主义的角度加以阐释, 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具有道德知识、道德思想和道德判断力的人,提倡学校课程的设置应与人的多方面兴趣相适应。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 *** 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

三、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简言之,按照布鲁纳的观点,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组成的。知识结构的结构形式是通过人的编码系统的编码方式构成的,并可通过三种再现模式表现出来。一种知识结构的价值,决定于它简化资料、产生新命题和增强使用一种知识的能力。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

新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以已有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或者接受比以前更精练的知识,或者接受与以前的认识相反的知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方式依赖于一个人的关于他的世界的信息分类和联系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总和构成一个人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编码系统。布鲁纳把编码系统解释为构成一个人的三种再现模式的"一套偶然有联系的、非特定的类别"。

因此,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就构成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决定着人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构成知识结构。编码系统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假设构成物,但可以从可观察到的先前的和随之发生的事件的性质中推论出来。编码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经常发生变化和改组。编码系统的变化和改组,标志着一个人理解和掌握知识方式的变化或发展。

二 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 什么是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的教学理论。

四 学科课程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学科课程的优点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
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的缺点
1.现代学校的不少学科中的不少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需求缺乏联系,容易导致死记硬背
2.强调每一门学科课程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课程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希望能帮到您,也希望您能好评一下,谢谢)

五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

管理的学科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
和定量相统一的科学;
(3)管理学是一门软学科;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管理学是一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六 4.什么是学科中心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

1、学科中心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合适的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2、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一种通过批判和超越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它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正职、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杜威。

七 什么是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7)学科中心课程的设置理念扩展阅读

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点: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八 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任务有没有赫尔巴特

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任务是有赫尔巴特 的。
学科中心课程论也称分科课专程,是一种主属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理 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 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