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清净在不同的地方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

1、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若 稹 之末学浅见,又安敢引喻古昔于阁下,独忆得近日故 裴兵部 之为人也,甄辨清浄,号为名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原宪 ﹞清浄守节,贫而乐道。”

宋 陆游 《夏日独居》诗:“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肃然。”《战国策·齐策四》:“ 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浄贞正以虞。”

2、安定,不纷扰。

《史记·秦始皇本纪》:“昭隔内外,靡不清浄,施於后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无事。”

《红楼梦》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带了去,早清净一日。

赵树理 《传家宝》三:“老人家!依我说你只用好吃上些好穿上些,过几年清净日子算了。”

3、清洁纯净。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下篇一》:“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宋 苏辙 《和子瞻过岭》:“手挹祖师清浄水,不嫌白发照毵毵。”

《红楼梦》第五二回:“况且这屋子里一股子药香,反把这花香搅坏了,不如你抬了去,这花儿倒清净了,没有甚么杂味来搅他。”

4、指妇女操守贞洁。

《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我怎不是清浄姑姑儿,跷起脚儿来,比你这滛妇好些儿。”

5、简明不繁。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筮仕宁律令,清浄简易,能惠其俗。”

《陈书·谢哲王固等传论》:“ 谢 、 王 、 张 、 萧 、咸以清浄为风,文雅流誉,虽更多难,终克成名。”

6、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我乃 法华庵 内一个支宾尼僧……指望出家清浄,谁知十六年前,惹出寃愆。”

唐 张谓 《送僧》诗:“一身求清浄,百毳纳袈裟。”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7、道教等亦用之。

清 戴名世 《论上》:“神仙之事……不见於经传,大抵为其术者,屏繁嚣,守清净。”

扩展资料:

道教和佛教两教教义比较,道教更注重外在身的动与静(从外而至内),这是一种究竟的清净之道。而佛教开宗明义,直指人心,唯人心清净而动静皆清净一如。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佛教修行的两种清净:1.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叫做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2.指超诸善恶无对待的清净,这是性净解脱的自性清净。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2

    清净,道家哲学。是清洁纯净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做到外在的清净不难,但要达到内心的清净就不易了。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

    清静[qīng jìng]

    ①清净∶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清净守节。

    ②清净∶安定,不纷扰。

    图清净。

    ③清净∶清洁纯净。

    清净的山,清净的水。

    ④清净∶简明不繁。

    清净简易。

    ⑤清净∶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出家清净。

第2个回答  2007-01-09
  这是佛教中对清静的解释

  【清净】
  音译毗输陀、输陀、尾戍驮、戍驮。略称净。或作梵摩(梵brahma ,巴同)。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有关清净之种类,于诸经论中,均有详载,如下:(一)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二就烦恼之伏断述及二种清净:(1)世间清净,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暂时压抑现行之烦恼,称为世间清净。(2)出世间清净,由无漏道之修行能完全灭尽烦恼,称为出世间清净。(二)世亲净土论则分为:(1)器世间清净,令环境变成清净。(2)众生世间清净,住于其地众生变为圣众。二者系显依、正二报皆清净。(三)大智度论卷七十三列举三种清净,即:(1)心清净,修学般若不起染心、嗔心等。(2)身清净,心既清净常得化生,故身清净。(3)相清净,得具足相好庄严身。(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中谓四种清净,即:本来自性清净、无垢清净、至得道清净与道生境界清净。(五)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说二种清净,谓本来自性清净分为二,即:(1)自性清净,万法皆空,本来即清净。(2)离垢清净,离烦恼而成为清净。(六)显扬圣教论卷三列举尸罗、心、见、度疑、道非道智见、行智见、行断智见、无缘寂灭、国土等九种清净。(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列举三昧、智慧、神通、现身、多闻等各有八种清净。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8-14

接下来师父给大家讲,虚空界中一切都是没有的。虚 空界也可以说是虚空世界。人间的一切都是虚空的。讲来 讲去就是这几句话,都是空的。虚空就是虚无缥缈的。举 个简单的例子,你们今天想一个事情,想了半天,想完了 不就没了?你们很喜欢做一件事情,做了半天,但到了一 定的时间,事情不就没了?这不是虚空是什么?所以虚空 界中一切都是没有的,是清净无染的虚空。我们要学习清 净无染的虚空。清净无染的虚空是什么?就是你这个虚空 都是清净的,是没有染上灰尘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今天想清净了,因为我的烦恼太 多了,突然之间不想参加某些活动了,在家里不就清静了 吗?就像我的有些徒弟一样,“哎呀,我的事情太多了, 我想清净一段时间了”。你这个心清净都不是好的,你这 是“有染清净”。因为你有这么多的烦恼,你想暂时让自 己的心清净,所以你这个还是有染啊。“无染清净”是什 么意思?就是你都没有想法了,“我愿意干净,一个人坐 在家里很开心,脑子什么都不想”,这个叫无染清净。因 为我有这么多的烦恼,我想躲避,所以我才清净,那还是 不清净啊。反过来讲,你能清净下来吗?很多父母吵架, 老爸一想,“管它呢,我出去喝酒,找朋友聊天”。你去 看看他喝酒的时候脑子里想不想家里的事?你去看看他跟 朋友聊天的时候聊不聊家里的事情?清净得下来吗?这种 是有染呀,放不下、忘不掉啊。这就叫“剪不断,理还 乱”。

人间的烦恼不是说你能放下就放下的。人间的烦恼是 纠集在你的心中,让你有染,让你染上了之后擦不掉。就 像很多夫妻吵架的时候,每次吵时都说,“我不要他了, 我情愿一个人”,但是你能做到吗?一会儿电话就过去了。 所以老实一点吧。师父这句话是非常有哲理的,老实一点 是什么意思?就是随缘。不要去跟自己的命斗,不要去跟 自己的缘分斗,你就老实念经,老实修心,老实随缘,你 才能老实得到果报。明白了吗?不要跟自己的命来斗。比 如经常抽烟的人,你让他不要抽烟了,然后你开一个小卖 部,让他去卖香烟。你看看他能克制得住吗?老实一点吧, 不要到香烟店去了,你只要到香烟店一闻到烟味你就想抽, 所以最聪明的人是碰到这些事情赶快避开。我在钱这方面 最过不去的,我就不碰钱;我在女人这方面最过不去的, 我就不碰女人;我在嫉妒方面最过不去的,我就不去嫉妒 人家。把边上的一切杂草全部清理干净,那么你才能干净。

清净无染的虚空叫做“无我相”。“无我相”就是我 没了。你今天爱讲谁就讲谁,你讲不到我了,因为我没了。 “无人相”是什么?我不是这个人了。过去我这个人是很 容易发脾气,很容易肮脏,很容易骂人的,很容易嫉妒人 家的。现在无人相了,这个过去的我找不着了。我现在很 干净了,所以你骂我过去,我也没有不开心的,因为我现 在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人了。而你们现在还把自己当成过 去的没有修心之前的人,还在生气,还在难过,对不对?

另外师父告诉大家,无相之空可以接枝。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没有相了,我不知道,我不执著了,我已经没有 感觉到我这个人是有什么追求的。无相就可以接枝。什么 叫接枝?就像花木一样可以接枝。你们听得懂吗?举个简 单例子,这个树枝是好的,但是上面开不出花来了,枯萎 了。很多人就学会把这个枝剪掉,把另外的枝接上去,这 叫移花接枝。什么叫接枝?就是借用人家的智慧来长我的 身体。在八卦算命当中,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算出来的, 也是很对的。但是结了婚之后,两个人的命运就开始转变 了,这叫合八字。如果这个老婆的命运好的话,这个老公 就越来越旺;如果这个老婆的命运不好的话,这个老公就 越来越倒霉,他就不按照年轻时算命算出的那种运程走了。 听得懂吗?一个女人算出来的命再好,一个男人算出来的 命再好,都是没有用的。因为结了婚之后两个人的命运全 改变了,实际上就叫接枝。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可 能是一个坏人,这个树枝都枯了;我们学佛之后,我们接 上了菩萨的杨柳枝,我们越长越茂盛。但是人不懂得这些 佛理,以为接枝可以借用人家的命运,所以就出来了一些 怪现象。师父讲给你们听是什么怪现象?在中世纪的时候, 他们为了打仗,为了强壮,他们觉得有种动物最强壮。你 们知道哪种动物最强壮?虽然人也是动物,但是他们认为 狮子是最强壮无比的,所以就拿人和狮子配在一起。出来 的人不像人,动物不像动物。在埃及就有人面狮身像。这 都是人间的一些思维上错误的意识造成的这些事情,但并 不能代表你精神上的接枝。而学佛的人他有精神上的接枝, 如果你接到了菩萨的智慧,那你就不是人间的普通人,而 是一个圣人,这样的人佛光才能普照。

因为你无相,因为你没有自己了,因为你感觉自己空 了,所以你才会和另外一种东西结合在一起。那是什么东 西?那是智慧。因为你人心空了,你才会产生智慧。你的 心不空,你永远得不到智慧。听得懂吗?所以无相就是方 便法与智慧所产生的无相之空。你们能听懂吗?无相实际 上就是最方便的法门。是什么法门呢?我教给你们好吗? 人家骂你了,你认为“他又没骂我”;人家嫉妒你了,笑 笑,做自己的人,因为我没有自己的相。无相,就像一个 人的影子一样。有些人很傻,晚上一个人走路老感觉有人 跟着,实际上是自己影子,还拿枪去打它。它是无相的, 你是打不着的。就像语言一样,它是一种无相。讲人家一 句好话,人家高兴了半天,人家给你又吃又喝的;讲人家 一句坏话,人家马上就不开心,马上就要骂你,马上就瞋 恨你。你说这个不就叫着相吗?而师父教你们的是要无相, 把我自己抛开,没有相,没有我,即无我相、无人相。

师父告诉大家,智慧加上自己的空就产生了无相之空。 就是没有这个相了,空了,那就是产生智慧的空。智慧的 空那是真正的聪明,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事情都能得 到圆满。所以观想要细。观想要细是什么意思?师父教你 们,观想观世音菩萨要细。比方说观想观世音菩萨,有些 人一看观世音菩萨像,哦,观世音菩萨就是站在那里的, 就看不细。你要细观观世音菩萨整个的音容笑貌,拿的那 个杨柳枝啊,站的那个姿势……你观想得越细,越能进入你 的脑海。听得懂吗?就像你们喜欢一个人一样,拿张照片 左看右看,生怕把一点一滴给忘记。如果你们这样观想菩 萨的话,菩萨才会到你们的身上。因为你在观想的时候, 又加上念观世音菩萨的经,那菩萨不就上你的身了吗?看 看周太太(台长弟子)这个眼睛闭得紧的时候,实际上她 就是一种观想。她这种意念的观想很厉害的,她可以把观 世音菩萨的像进入她的眼中,进入她的心中,所以她能看 到菩萨。你们没有看见她是怎么观想的,你们没有一个像 她那样观想的。师父讲的都是真的。所以要看仔细,要把 菩萨印到自己的心里,然后一念《大悲咒》、一念《心经》 菩萨就能显现。但是如果你们心中有很多肮脏的东西,我 看你们最好还是不要做观想。你就是把眉头皱死了,菩萨 都不一定到你们身上来。一定要干净,要仔细地观,要清 楚地看,看着观世音菩萨,要清清楚楚。

要内明外足。什么叫“内明外足”?我们做人也好, 学佛也好,要内明、要外足。就是内明白,心里什么都明 白,叫“内明”。“外足”是外面要具足,学佛对外表要 具足他的佛性。也就是说看见人要谦卑,看见人要合掌, 嘴巴里要让人家感觉到你是菩萨,你是救度众生的,这叫 “外足”,就是外环境要具足因缘。而内明是心里要明明 白白,什么都干干净净,什么都清清楚楚。单单表面上学 佛学得很好,样子像真的一样,如果内不明,他嘴巴里学 佛,样子像,但是他讲出来的话都是背道而驰的,他会拿 佛法断章取义。

要修到不生不灭断烦恼。我们要内修外修,内明外足。 就是说心里不但明白,而且对外具足所有的佛性。内心中 明白,要修到不生不死断烦恼。就是说你修里面,你要不 怕生、不怕死,我来到这世上了我就不怕死,我就好好修, 修断烦恼,讲出的话都是有智慧的。心里什么都明白的人, 他就会有内证。什么叫“内证”?就是他一边讲话,一边 能证悟自己。比如因为我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明白,讲一 句话出来就能证实我这句话是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人 家问你:“你家有钱没钱?”你告诉人家:“我还过得去, 钱不多,但是够用了。”因为你讲了实实在在的话,你就 内证了,就是证明了。然后你马上会想:我这句话没有说 错,我就是这样的情况。观世音菩萨,我没有说错话,我 真的是这样的。——是从心里面证实了自己这句话是对的。 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没有撒谎, 没有吹牛。实际上由自己的心就可以证实你的内涵,你所 讲出的话对不对。其实你们心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在证实你 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吹牛说谎的时候,人家问你“这个 东西你拿过了吗?”“我没拿过。”其实已经拿了,但又 拿了一个。当你拿到的时候,你心中在想,“哎哟,我是 不是在撒谎呀?我这样是不是犯罪呀?”内证来了吧?证 悟你是错的,证悟你是不对的。实际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一个像法官一样的人判定你、判断你、证实你。

当你有内证之后,你就得到果证。什么叫果证?就是 果实,就是你明白了。师父继续给你们举前面的例子, “哦,我没有吹牛,我讲的话是对的。”如果你刚才拿了 还要拿,那你心里就会发慌了:我可能会被人家发现。如 果人家一点数,知道我拿过了,那我这个人品德就不好了, 会被人家讲了。实际上得的是恶果证,另一个叫善果证。 明白了吗?

恭录  学会无相无我  修成清净无染

第4个回答  2007-01-09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