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7-08-25
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
在培养孩子节俭品质方面,几个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建议一:谈话诱导,启迪心灵。
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身边事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引导孩子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建议二: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朱德的板凳》、《雷锋的童年》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
孩子心智还没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爱学习,孩子也爱学习;家长爱劳动,孩子也爱劳动;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乐于助人。其实,让一个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并非难事,关键看家长怎么教育,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建议三:带孩子体验劳动。
平时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农田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建议四: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父母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时,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会很乐意,有时孩子还会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好省点钱。这就是孩子学会节约的一种表现。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建议五:给孩子准备一个旧物收纳箱。
可以给孩子准备个旧物收纳箱,让孩子把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以后带来美好回忆,还能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有了这样一个箱子,孩子可以盛放自己当前不想用的衣服、鞋帽、玩具等。当孩子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先到箱子里找找。这样或许会节约一笔买新东西的费用。
第2个回答 2017-09-04
建议一:父母要做到勤俭节约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先从父母做起,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就会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如果父母知道节俭,不浪费,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勤俭节约。如果父母根本不注意日常生活,总是在吃穿等方面与他人攀比,孩子自然也会学会攀比。
建议二:让孩子不浪费食物和学习用品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起,不能等到孩子浪费的习惯已经养成再让他改,也不要认为小事情无所谓,只要不浪费大的东西就可以。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一旦养成奢侈的习惯就很难变得节俭了。
因此,爸爸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浪费食物,吃不完的东西留着卜次吃,在外面吃饭点食物的时候要按自己的饭量来确定,不能什么都要,到后来剩下。不能浪费纸张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衣服,鞋子能穿就行,不要总是和别人攀比。
建议三:让孩子用挣钱来懂得勤俭节约
让孩子学会节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孩子直接参与到财富创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挣钱,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孩子在生活中就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了。比如让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
让孩子自己挣钱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孩子明白钱是怎么来的,并不是一张口就有的。体味到挣钱的辛苦,当然就不会随便浪费了。同时也会想到父母挣钱不容易,知道感恩父母,节约开支。
建议四:让孩子看到祖辈是怎样生活的
父母的行为可能给孩子的感触还不深,爸爸可以让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多接触一下,让孩子从他们身上看老一辈人是怎么样生活的。
祖辈们很多都经历过穷苦年代,他们更能做到勤俭节约,爸爸让孩子和他们接触,让他们给孩子讲一些早年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故事等,使孩子对铺张浪费现象有所反省,进而做到节约。
建议五:给孩子准备一个旧物收藏箱
父亲可以给孩子准备个旧物收藏箱,让孩子把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以后带来美好回忆,还能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