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如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是全球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自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指标框架後,许多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开展了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倡导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并将其纳入本国主流评价体系。刚刚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也将开启我国在核心素养评价领域中的系统探索,如何从各生个体层面评价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应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统整国家层面评价框架或指标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层面曾颁布过三个与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工作有关的文件:

    其一,2002年出台的《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向评价与考试制度;

    其二,2013年出台的《关於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向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其三,2014年出台的《关於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向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

在这三个文件中,均各自提出质量评价的框架,且框架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其根本任务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两年中,此框架已与正在修订的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进行了衔接与转化。因此,从顶层设计层面,如何进一步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向评价考试制度建立领域、学校综合评价改革领域、学生素质评价领域进行渗透、衔接与转化,会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也只有在统整、整合现有评价框架或指标後,才有利於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形成统一的质量观和评价观,引导学校教育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顺利迈进。

建立基於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细化各年级各学科应达到的程度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评价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程度的最具体、最可操作化的指标。由於基於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尚需时日,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省级层面结合本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二次开发以年级为单位的学业质量标准可能是落实核心素养框架的必然选择。其一方面有利於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入手点,为基於标准的质量改进提供明晰的指向,其另一方面也将使考试评价体现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将核心素养框架落到实处。

关注核心素养所带来的评价内容变化,聚焦高级认知能力,重视对非认知因素的评价。核心素养在评价内容指向上更强调对批判思维、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但也恰恰由於本身存在的综合性、抽象性、内隐性和情景性的复杂特徵,从评价本身所要求的科学精准性来说,对两方面的评价是我国也是世界评价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PISA2015首次开展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网上测查,是在特定情景中对高级认知能力和非认知因素进行复合测量的积极探索。

探索适用於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方式,倡导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面对评价内容重点由「可见知识」向「内隐素养」的转变,相应评价方式与工具的改进首当其冲。为此,应尝试将情景维度系统化融入测评工具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多维度的高级认知能力提供现实任务载体;探索表现性评定、档案袋评价、问卷调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尝试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为广泛的维度去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结果;关注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运用,结合终结性评价完整地反映学生在校内的思维、学习的历程与结果,发挥评价在核心素养教学中的诊断促进作用;注重将校外高利害测评与校内评价相结合,设计提取学生校内日常核心素养评价的结果,将其科学地吸纳於校外高利害测评体系中(如升学考试);促进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特别是在基於情景的高级认知能力在线测查、非认知因素的在线调查、基於测查结果的个性化教学补救、电子化形成性评价方面,其均具有当前评价方式难以比拟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开展面向教研员和教师群体的师资培训,为基於核心素养评价的质量提供保障。由於核心素养构成的复杂性程度和相应评价技术的专业性程度均较高,其将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实施者群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有针对性地围绕核心素养评价的理念转变、新评价方法的设计应用等内容,对教研员和教师群体开展系统培训已成当务之急。在培训方式方面还应积极探索适用成人学习的「工作坊」「小组合作」「做中学」等形式,使参训者能够在结合实际评价工作的应用中深入理解、掌握与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