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外时不想家,离开家的时候却又舍不得呢?

如题所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读书的时候感受尤其深刻。那时候我是在外省读的大学,所以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我记得每次暑假寒假回家,离开学校都不会有不舍的感觉,每次都是归心似箭的心情。但是很奇怪的是,每次放假后要离开家回学校的时候,却又很舍不得,总想再多待几天。可是当过了那离别的一刻,在外面时居然不会很想家。

这种感受反反复复困扰了我整个高中寄宿生活和大学生活。之后我发现之所以会出现在外时不想家,离开家的时候却又舍不得,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家会给我们一种归属感,而且这种归属感是从小到大伴随着我们的,所以我们都会对家有一种依赖,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者说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当你要离开的时候,你就会变得不习惯,会想念,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不舍。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上的是寄宿学校,离家也不算远,所以基本上一个星期可以回家一次的,但是每次周末下午,我要离开家回学校上晚自习的时候,我都会有舍不得,总想再坐坐我房间的凳子,多躺一会我的温暖的床,再吃一顿妈妈做的美味的晚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时候,我经常出门前一刻,都会依依不舍的回头再看几眼我的房间,就是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也许这就是舍不得的表现吧。

很神奇的是,我过了出门那一刻,回到学校,看到熟悉的小伙伴和课桌书本,我就会完全忘记了那种不舍,可以说是完全不会想家的那种。

我大学的时候,这种在外不想家,离开家的时候却又舍不得的感受就更加明显了。因为我在比较远的地方读的大学,所以长时间的在外面,放五一国庆小长假都会不回家,有时候打兼职有时候去外面玩,简直就是乐不思蜀啊,根本就不会去想家。

也许是在外面久了,忽然回到家里度过一个悠闲舒服的寒假或者暑假后,对家的那种天生的依赖感就会蹭蹭上升了吧,所以每次长假结束,要离开家回学校的时候,都会超级舍不得,总感觉假期太短了,我在家还没有呆够,反正就是各种舍不得离开家里。那种舍不得的感受比上高中时每个周末回学校的那种不舍得强烈多了。

离家越久再回到家待一段时间,然后再离开家,那么那种舍不得的心情就会越猛烈。同样的,离开了越久,在外时就越不会想家。这就是人天生的一种依赖心理和归属感所导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9

        家,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还是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幸福,温暖和乡愁,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或近或远的离开家,有些很快就回来,而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回不来,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建国初期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东南沿海地带的人们为了谋生跑到台湾,谁曾想到这一去却在也回不来了,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有些人在外时却不想家,这在正常人的思想里会觉得他们很奇怪,谁出门在外不想家呢,特别是到了中秋节这样的日子里。我觉得在外不想家的人是因为在外面的日子里过得很充实,他们每天都要干好多事儿,要为自己的学业或事业打拼奋斗,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冲,根本没时间想家思家,虽然很忙碌,但是却过得很快乐。

        还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因为在外面上学离家很远,基本一学期回家一趟,现在想来我觉得我也不怎么想家,每周基本也能和家里通一次话,要说想的话,估计就是在我情绪低落,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吧。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父母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明灯,他们教会我们做人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亲人是怎样都割舍不掉的。虽说有些人出门在外不想家,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是冷血无情的,你只是将这份思念深深埋在了心底,更将它做为前进的动力。

        除了在外面的时候不想家这个问题,有些人还有另一个疑问那就是在离家时却极度不舍,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不难解释,家里有自己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在,谁又舍得离开呢。

      我们和家人一起生活,一起创造了共同的美好回忆,就算和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离别时也会有不舍,更何况是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呢。他们给予我们爱和无私的照顾,相信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有所不舍,所以我觉得对于这个离家时不舍的问题无需多言就能得到答案。

       最后我只想说,在我们趁着还年轻,趁着父母还未老去的时候,就拼命奋斗吧,不要让我们成长的速度慢于父母老去的速度。有一天你发现父母脸上有了皱纹,头上有了银丝,而自己却始终没变,依然是那么的天真不知上进,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这又是多么的悲哀,所以千万不要造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第2个回答  2017-09-29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环境适应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待久了,就容易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愿去重新融入另一种环境。

所以,在外的人,尤其是长期在外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外地就已经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了,故乡反而成为他乡。在外久了,会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这里的美食美景,熟悉这里的人物风俗,交际圈在这里,熟悉的人在这里,工作习惯、生活习惯都被塑造成型,已然和在家的状态大不相同了。简而言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种习惯已经如此自然和熟悉,使得我们不愿、也不想去改变,所以怎么会想家呢。

但我们总会回家的,一旦回家,那些熟悉的场景又回来了,那些生命最初的印记一一浮现,那些早年的时光总会在生命中烙刻更深的记忆。口音自然而然从普通话转为家乡话,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使我们立即忘掉了其他的社会身份,只是妈妈的女儿。爸妈常年坚守的那些生活习惯使你恍然,好像时光并未流逝,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那些家常话,那些唠叨,温馨又亲切。于是,你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家庭的环境,所以等到离家那一刻,又不舍得了。

对这个问题,我也有切身体会。上大学时,在学校一待就是一个学期,只有寒暑假会回家。每次回家前,甚至都有点发愁,因为漫长的假期不能和同学一起吃喝玩乐了,不能欣赏帅帅的男老师了,家里的生活多么枯燥无趣呀,每天一日三餐,然后就是听妈妈无尽的家长里短、邻里琐事。可是等真回家了,我又很快被家里的饭菜征服,被那种时光悠悠、什么都不用做不想做的慢节奏的生活征服。天天葛优躺,真是太舒服啦。于是,临近开学,我又犯愁了,发愁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麻烦,发愁考试和学业的压力,还有我最惧怕的体育测试。

就是这样吧,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就会形成与这个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此时,让我们改变环境,相当于让我们打破原有的一切,再构建一个新的模式。这个过程无疑是费时费力的,是我们下意识的抗拒的。但是呢,真回家了就知道,只有家庭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能让我们被社会打磨的愤世嫉俗的、追逐名利的、咄咄逼人的自己回到最淳朴、本真、善良的状态。能让我们不至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扭曲、变态、变形,让我们脚步轻松,重整背囊,再次出发。

第3个回答  2017-09-29

因为在外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等到自己回到家,在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会知道家庭和亲人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温暖。于是很多人都会在离开时觉得很不舍,很不想离开。

在外生活的时候每天都要工作,每天都非常忙碌,我们没有时间想家。日子也在忙碌中一天天度过,我们也一天天适应自己现在的生活模式了。所以不会觉得想家。

但是放假的时候回到家里,重新感受到家里的温暖,还有亲人的陪伴,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想离开,想一直待在家里。

 这就好比吃一包糖果,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只是想吃一颗,或者你根本就不想吃这包糖果。但是尝试吃了一颗之后,你会发现这包糖特别好吃。所以你就会越来越想吃。

家也是这样,可能在外的忙碌那你没有时间想家,但是你一旦回家后,就会重新燃起对家庭的热爱,于是到了离别之际,自己也会越来越难受。

我的堂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已经习惯在大城市里居住了,所以即便放寒暑假了,他也不愿意回老家。奶奶经常让他回去玩,但是他都不怎么愿意。

结果某一次他和我一起回老家,玩了几天后他就乐不思蜀了,一直不愿意再回城市上学。可以离别的日子终究是要来临的,到了那一天,他总是哭着回去,每次回去都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

我每次给弟弟打电话的时候也是,听到弟弟的声音,突然就会觉得很想家。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存在。

第4个回答  2019-02-18
因为在外面的时候习惯了外面的环境,每天疲于奔波,光顾着工作了。而在家的时候,因为习惯了父母的陪伴,因此特别舍不得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