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为何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如题所述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宦官黄皓跟刘禅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有这种话流传出来,这个跟姜维改变魏延的策略有关系,因为姜维的改变让钟会得以率大军长驱直入,和姜维互相牵制在剑阁,邓艾则趁势从景谷道偷渡奇袭绵竹,进逼成都,惊慌失措的后主刘禅在谯周的劝导下,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对于魏延,很多人的印象来自《三国演义》,魏延主动投降刘备后,诸葛亮判断其脑后有反骨,是个不忠之人,就想着要把他处决,在刘备的求情下方才作罢,在后来诸葛亮行祈禳之术以求续一纪之命,即将成功时。

魏延咋咋乎乎跑到帐中报告消息,不小心踫倒主灯,使诸葛亮作法失败,功亏一篑,姜维气得要杀了他,诸葛亮拦住才算作罢,诸葛亮临死前,算到魏延会反,留了一条计策给马岱,让他跟在魏延身边,当魏延喊出“谁敢杀我”的时候突然出手,将毫无防备的魏延斩杀。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留下这条计策,虽然对魏延很不放心,但诸葛亮的态度并非是斩杀魏延,而是跟杨仪、姜维他们说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让他去吧,魏延死于马岱之手,是杨仪下的令,是和杨仪争斗失败的结果。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作为一个将军,因为和杨仪平常就不对付,现在要听杨仪的命令,心里不服气,在退军的过程中赶在大军前面烧毁道路,反攻最高指令官杨仪,杨仪和魏延两人都上书给刘禅说对方要谋反,刘禅问朝中的董允、蒋琬二人,董蒋二人都说怀疑魏延这个人,可见魏延给人的印象并不好。

而魏延给士兵的印象也不好,魏延命士兵去攻击杨仪大军,结果王平骂道:“诸葛公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如此。”魏延手下立马散了,把魏延扔在那里,只有其子和亲信数人在身边,魏延只得逃走,杨仪派了马岱去追杀,马岱成功追上魏延并杀了他,将魏延头颅献给杨仪,杨仪又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如果没被杀,是否真的可以延续蜀汉?

这个真的很难说,魏延这个人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刘备的亲信部队,其人具备强大的军事才华,随刘备入川作战,数有战功,被刘备授予牙门将军,这牙门将军就赵云和魏延担任过,任职者与主公关系密切,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非文武双全的人不能担任。

魏延的军事才华被刘备所器重,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定治所于成都时,要选个大将来镇守汉中,这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是张飞来担任这个要职,没想到刘备选了魏延来当汉中太守,刘备让魏延说说获奖感言,魏延豪气干云的说道:“曹操举倾国之力来,为大王拒之,若一偏将领十万大军来,为大王吞之。”

魏延镇守汉中时,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御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让敌人无法进入汉中,为蜀汉很好的守护着门户,魏延的这种策略在他死后还起到了作用。

公元244年,曹爽想要建军功来树威,率军十余万来攻蜀,当时镇北将军王平守汉中,兵不满3万,王平否定了部将收兵守汉、乐二城的提议,认为援兵太远,放敌入关(阳平关)必为祸,于是派部将领兵据兴势拒敌,魏军被阻于兴势。

因供给困难,牛马多死,士兵困乏,蒋琬和姜维领军增援,大将军费祎也从成都督军赶到,把魏军狠狠揍了一顿。

姜维在接过诸葛亮大旗后,对曹魏进行了十来次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姜维想着要扩大战果,就想了招诱敌深入,放敌军入阳平关,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了重兵把守,再派一支军队打游击,以此拉长敌军的补给线,等敌军得不到粮草补充想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军和游击再一拥而上,这样就能将敌军全歼了。

可惜想法挺好,却遇上朝廷用人不当,钟会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阳安关口,蒋舒助傅佥守关口,骗说要出城杀敌,却投降了曹魏,傅佥战死,关口就这样落入了钟会手里,钟会得以长驱直入,姜维只好退保剑阁,与钟会僵持在剑阁。

邓艾则趁机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打败诸葛瞻父子,诸葛瞻父子以身殉国,刘禅得知邓艾军进逼成都,赶紧开城投降,还写信敕令姜维投降,而黄皓所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于此!”指的是这件事,就是怪姜维改变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才有此亡国之败。

不过这话黄皓有没有说,历史并没有记载,就算是魏延还活着,也已经七十多岁,蜀汉也难以为继,何况魏延桀骜不驯,虽有军事才华,却也是刘禅的威胁,魏延成为权臣难以服众,发生政治斗争是必然的,如果魏延活着,恐怕早就把蜀汉折腾完了,哪还有邓艾的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